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情采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語見劉勰《文心雕龍·頌贊》:“及三閭《橘頌》,情采芬芳。”言屈原《橘頌》的思想感情和辭采都美好動人。又《才略》:“劉楨情高以會采。”言劉楨詩情思高卓而會合辭采。又《序志》稱《文心雕龍》為“剖情析采”之作,乃就文章的內容和文辭二者加以論析。又有《情采》專篇,論作品的情、理和文辭藻采之間的關系:“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⒈獰o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闭J為文采附著于情、理,情、理的表現有待于文采,二者互相依存,不可或缺。而“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情、理居于主導地位,情理已定,辭采方暢,猶如經線正而后織以緯線,布帛乃成。劉勰對此主從關系甚為強調,稱為“立文之本源”,并由此而提出“為情而造文”的著名論斷,認為作者須有充實的思想感情,而發為文章,文采須為表達情理服務;反對過分文飾以致淹沒內容,更反對“為文而造情”,即一味追求麗采而情思寡少、內容空洞,甚至“言與志反”,本無其情而虛偽做作。他以文學的歷史發展為例,認為《詩經》是為情造文的典范,而漢代辭賦則為文造情的傾向開始滋長,后世之作更是“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深”。劉勰之前,陸機《文賦》已說:“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范曄《獄中與甥侄書》也曾說為文“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都指出了作者情志、文章內容與文辭藻采的本末關系。劉勰繼承前人之說而又有所發展?!盀榍樵煳摹钡拿}對后世文學批評頗有影響。如明人許學夷云:“漢魏五言,為情而造文,故其體委婉而情深。顏、謝五言,為文而造意,故其語雕刻而意冗?!?《詩源辨體》卷三)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思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