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疾虛妄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語見王充《論衡·佚文》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在這里,王充說明自己寫作《論衡》的動機,起于“疾虛妄”。它與孔子所稱《詩》三百的“思無邪”,相對而成文,是同一意思。所以《對作篇》中說明文章之作,在于“驅民使之歸實誠……歸正道焉”。《對作篇》又云:“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非茍調文飾辭為奇偉之觀也。”由此可見,“疾虛妄”、“歸實誠”而見“真美”,是王充寫作《論衡》的宗旨,也是他對一切文章寫作(包括詩賦等文學作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文章寫作,應該力求內容真實,反對虛妄。這一理論,在東漢時代,是很有針對性和斗爭性的。東漢初年,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統治,把早已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不斷地加以神學化,不僅宣傳“天人感應”,而且大力提倡讖緯迷信,附會各種儒家經典而作出種種虛妄的解釋,發揮或預測吉兇。于是形成了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文風,如文人辭賦之作,越來越缺少真情實感,不能如實地反映生活和表現作家的“實誠”之心。針對這種不良傾向,王充提出了“疾虛妄”的寫真實要求,具有時代的進步意義。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王充關于“文”或“文學”的概念,取的是雜文學的觀念,對于文史哲各自獨立的本質特性缺乏區分和認識。他的真實論,也就存在不能區分藝術和學術、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不同的理論缺陷。因此,他錯誤地要求文學作品和歷史記載一樣真實,用歷史和生活的真實,去取代藝術真實,對像神話、寓言一類文學作品的想象、虛構、幻想和夸張等,一概斥為“虛妄”而加以否定,這是很片面的。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甲申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白居易研究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