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威伯恩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十二音序列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勛伯格,貝爾格三人同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幼時學習鋼琴和大提琴; 1902年人維也納大學研究音樂學,190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04-1910從勛伯格學習作曲。1922-1934任維也納工人樂團和工人合唱團指揮,1927年任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并曾數次指揮過英國廣播交響樂團。1926年任猶太盲人文化學校音樂理論教師。在山野中采集、收藏各種植物花卉標本是其終身嗜好。1945年9月15日,被美國士兵槍擊誤傷,不治身亡,音樂創作深受勛伯格影響,但突出發揚了勛伯格音樂中的創新因素,努力發掘了其中最激進的內涵,形成了自己簡潔、凝聚、冷靜、理性的音樂風格。其音樂創作經歷了晚期浪漫派的半音主義,自由無調性,十二音序列體系等三個不同階段。《帕薩大里亞》、《管弦樂小品六首》是早期代表作品,前者巳包含了某些預示著后來創作中的典型因素,后者已略露點描主義的端倪。作品9號至17號是中期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在自由無調性及十二音寫作手法上雖然還有著勛伯格影響的印記,但威伯恩所特有的嚴謹、理性風格在其中已有充分反映。作品多為聲樂和小型器樂曲,短者僅十數秒,是威伯恩作品的“微型化”時代。1927年后,為音樂創作最成熟期,主要作品有室內交響樂、鋼琴變奏曲,樂隊變奏曲等。點描式序列寫法、橫縱音高材料的高度統一。用細碎頻繁的音色轉換強調單個音響、水平對稱境象結構、多種形式的卡農、音值的同比擴大減縮、節奏的序化等,巳是這一時期作品中的基本創作手法;音樂中各要素做最大程度的簡約,極端化的理性邏輯思維,體現著晚期創作中的基本風格特征。威伯恩常潛心觀察各種植物花卉標本,比較其中的異同關系,思考其生長發育的奧秘和法則,從中得到啟示,找到了與自己思想相近的方法: 在仔細分析思考物體的最微小細節的同時,尋求其中的一致性和總的共同特征。威伯恩把基本序列看作是音樂的一種自然法則,其作用就在于使最多樣的變化也具有連貫統一的內聚力。基本序列就如同“種子”,序列內的小音組就如同種子內部的“基因”和“內核”。因此,基本序列中的第一個音組往往就決定了全部作品的一切,音組的音程及節奏便是整部作品的基礎。植物葉片及花卉的自然對稱形態,在作品中則表現為水平軸間的對稱和垂直軸間的對稱美。威伯恩首先將音高序列方法應用到節奏結構中,直接促成了整體序列主義的誕生; 點描式序列寫法強調了單個音響,音色本身成為具有獨立意義的重要思維手段,對后來的先鋒派有著極大影響。簡潔、嚴謹是威伯恩在創作實踐中所一貫遵循的原則; 最大程度的內聚力,單一因素間最大程度的相關性,是其晚期創作中的主要藝術目標之一。多變中的不變,對稱中的不對稱,音樂中各要素“永遠不同而又永遠相同”,體現了其創作中的辯證性思維。主要作品有:《帕薩大里亞》(OP.1.1908),五樂章弦樂四重奏 (OP.5.1909),樂隊小品六首 (OP.6.1909),小提琴與鋼琴四首 (OP.7.1910),樂隊小品五首 (OP. 10,1913); 大提琴與鋼琴三首(OP. 11,1914),弦樂三重奏(OP. 20,1927),室內交響樂(OP.21. 1928),《四重奏》(OP.22,1930),《九件樂器協奏曲》(OP.24,1934),鋼琴變奏曲 (OP.27. 1936),弦樂四重奏 (OP. 28,1938),樂隊變奏曲 (OP.30. 1940),《眼神大合唱》 (OP.26,1927),第一大合唱 (OP.29,1939),第二大合唱 (OP.31,1943) 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巴托克
下一篇:阿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