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古代詩學概念。是唐白居易關(guān)于詩歌特點的表述。其《與元九書》云:“人之文,六經(jīng)首之。就六經(jīng)言,《詩》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上自賢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強調(diào)詩歌具有重大的政治教化作用,是圣人感動人心以達到天下和平的最好工具,因為詩有其特點:根情,指詩本因情感激動而作,又以情感打動人心,情為詩之根本;苗言,指情動而發(fā)為言辭,言為詩之苗;華聲,指詩的語言富于音樂美,易人人耳,聲為詩之華(花);實義,指詩之歸宿在于通過動人的情感、悅耳的聲音,使聽者了解其意義,義為詩之果實。凡有生之物,都有情感,都愛聽悅耳的聲音,故都容易為詩所打動。白居易極力夸張詩的政教作用,甚至說三皇五帝之所以能“直道而行,垂拱而理”,就是因為以詩為“大柄”、“大寶”所致。又強調(diào)為發(fā)揮此種作用,須重視其固有特點,即情感和音樂性。在其他文章中他也多次表達這一觀點。如《策林六十九·采詩》云:“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反之,通過聽詩、讀詩,可以了解人情之哀樂、風俗之盛衰、政治之得失。“君臣親覽而斟酌焉,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同時,統(tǒng)治者讓在下者借作詩以泄導其情,如同“善防川者,決之使導”,而不致壅塞成患。又如《新樂府序》自述其詩的特點,除“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外,還有“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即力求流暢通達,希望能配樂歌唱,以求易人人耳,增強感染力量。白居易此種詩歌理論,大體上繼承了《禮記·樂記》、《詩大序》等儒家音樂、詩歌理論,而又針對現(xiàn)實,有為而發(fā),推動了古典現(xiàn)實主義詩論的發(fā)展。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柏舟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