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藝圃擷馀
詩話著作。明王世懋撰。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太倉(今屬江蘇)人。王世貞弟。嘉靖進士。歷官南京禮部主事,陜西、福建提學副使,太常少卿。有《王奉常集》等。《藝圃擷馀》一卷,三十四則。全書以評論為主,詩學觀點多本自王世貞而又有所發展,于“格調”說中引進了更多的“性靈”和“神韻”的因素。他認識到,每個時代詩歌的體格聲調都不相同,“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時代聲調,故自必不可同”;同時,時代格調又是逐漸變化,其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楚的,“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則? 逗者,變之漸也;非逗,故無由變”。因此,他指出:“學者固當嚴于格調,然必謂盛唐人無一語落中,中唐人無一語入盛,則亦固哉其言詩矣!”這樣論“格調”,顯得比較圓通。他還說:“詩不惟體,顧取諸情性何如耳。不惟情性之求,而但以新聲取異,安知今日不經人道語,不為異日陳陳之粟乎?”可見,“性情”在王世懋的詩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王世懋也不贊成拘泥于詩法格律,認為只要能“妙悟”,“作詩到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王世懋此書寫于王世貞《藝苑巵言》之后,其時復古、擬古運動已開始走下坡路,“格調”說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反對的人也越來越多,所以王世貞晚年曾悔其少作,王世懋也不再死守“格調”說的領地,而開始從“格調”說向“性靈”說和“神韻”說轉變。在學古問題上,他強調“人各自以意象聲響得之”,不贊成“事事剽竊,紛紛刻鶩”,在這一點上,與何景明、徐禎卿、謝榛、王世貞相近。有《歷代詩話》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艇齋詩話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蘇詩編年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