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毛詩古音考
詩經學專著。四卷。明陳第(1541—1617)撰。陳第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萬歷秀才。好學,喜談兵,精通《五經》,尤長于《詩》與《易》,著有《毛詩古音考》、《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尚書疏衍》、《一齋詩集》等。《毛詩古音考》考證古音,訂正“葉韻”之說,是他的代表作。“葉韻”說開始于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泛濫一時,竟有為求“葉韻”而擅改古書文字者。朱熹作《詩集傳》、《楚辭集注》推用甚廣,其弊至于一字數讀,隨處可見。明人楊慎在《升庵經說》的《毛詩》四卷中,對“葉韻”說已頗致疑,他用歸納方法,舉例探討《詩經》古音的已有數十條之多,然而敢于撰寫專書,徹底否定“葉韻”說的,陳第是第一人。陳第《毛詩古音考》,列舉大量材料,證明古有定音,指出“葉韻”說的荒謬。他研究了《詩經》用韻與同時代的《易·系辭》、《左傳》、《國語》及稍后的《楚辭》等書基本相合,從而推論出《詩經》的用韻是以當時的實際語音為基礎的,通過大量的對比研究,他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的著名論點,告訴人們,用今音讀古詩之所以不諧,并不是因為古無定音,而正是語音演變的必然結果。本書考證古音的方法和體例也很有特色,每字先注音講解,后列本證、旁證,以加強論據。“本證者,《詩》自相證,以探古音之源;旁證者,他經所載,以及秦漢以下去《風》、《雅》未遠者,以竟古音之委。鉤稽參驗,本末秩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書論證古音,雖有創始之功,亦有不足之處。今人康瑞琮在點校此書的《前言》中曾有較詳細的論述。《毛詩古音考》由康瑞琮用渭南嚴氏刻本點校,并編制全書條目的音序和筆劃索引,附于書末。中華書局1988年出版。
上一篇:詩詞研究·比較詩學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永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