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李義山詩集箋注
唐詩別集箋注本。又名《李義山詩集注》。十六卷。清姚培謙箋注。培謙(1693—1766)字平山,號鱸香,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雍正間舉人。好注古書。此書有乾隆四年(1739)華亭姚氏松桂讀書堂刊刻本,中華書局曾于1918年據此影印。這是清朝乾隆以后極為流行的李商隱詩箋注本。卷首有黃叔琳《序》和《例言》五則,書后附刻《讀義山詩存疑》。詩歌分體編排,依次為五言古詩一卷,七言古詩一卷,五律三卷,五言排律三卷,七律四卷,五絕一卷,七絕三卷。作者在《例言》中說:“諸體各分,取便檢閱,其中先后,仍不欲稍為紊亂,一以朱長孺本為次。”這種分體編次改變舊本面貌,確有便于分體檢閱之效,但又難免凌亂錯雜之病。《讀義山詩存疑》計七條,對《行次西郊》等七首詩中不甚通達之字句加以考辨體察,疑為刊刻傳寫之誤,指出當作某字為是。本書是根據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刪補而成的。黃叔琳《序》云:“云間姚平山氏熟視朱注,惜其未備,乃更為之箋注。”但其注則基本依據朱注,《例言》亦云:“朱注援引極博,茲所用無慮太半”,唯“過繁者刪之,間遇缺者補之,偽則訂一二”,至于“字句異同處,朱本為優,今悉仍之”。然而朱注“釋其詞未盡,釋其意間有指稱,僅十之二三,則讀者猶不能無憾焉”。本書即以釋意為主,在詩意的箋釋疏解方面卓有成就。全書之釋意或三言兩語,或詳加疏解,皆能釋疑顯晦,點明詩旨,指陳轉折遞進之妙。如說《重過圣女祠》“特點出‘淪謫’二字,發自己憤懣”。又云:“義山登第后,仕途偃蹇,未免以汲引望人。”這也可謂是知人論世的達詁了。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李世民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李易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