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魏忠賢
明末宦官。原為河間肅寧 (今屬河北) 無賴子弟,因與群惡少賭博不勝,被逼無路,遂自行閹割入宮。明太祖時代,鑒于前朝宦官干政的教訓,曾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著外臣冠服,官不得過四品,并在宮中立有鐵牌: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成祖奪取皇位,多得宦官內援,故他即位后,始重用宦官,如派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下西洋,炫耀國威。還在錦衣衛之外另設東廠 (特務機構),用宦官提督。此后,宦官便成為影響宮廷政治的一大勢力。明代中期后,宦官甚至把持了政局,誰想競爭內閣大學士 (宰相) 一職,非要得到秉筆太監的支持不可。如萬歷皇帝時,張居正聯絡宦官馮保,才入主內閣。魏忠賢是在萬歷后期入宮的,逐漸得到秉筆太監王安的賞識,在宮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但魏忠賢得以青云直上的關鍵,還在他走了女人路線。萬歷皇帝死后,其子繼位不到一年,也一命嗚呼,由皇孫即位,是為熹宗。這位年方十五的少年皇帝,很戀乳母客氏,而這位客氏在宮中卻很浪漫,暗地與宦官相好,稱為“對食”,不知何時,竟和魏忠賢相好上了。魏忠賢非等閑之輩,他利用客氏的關系,奪得了秉筆太監一職,后來又提督東廠。魏忠賢大權在握,先將宦官中的異己者通通罷斥,如前任秉筆太監王安就被活活整死。當時,朝臣拉幫結派,黨同伐異,互相攻擊,爭權奪利。他們見皇帝年少無所作為,便紛紛投在魏忠賢門下,一齊反對不肯阿附宦官的朝臣,人稱“閹黨”。內閣自然也成為“閹黨內閣”。時任左副都御史(正三品) 的東林黨人楊漣上書,列舉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其他在朝的東林黨互相呼應,交章論奏魏忠賢擅作威福的罪狀。魏忠賢憂懼萬分,在熹宗面前泣訴,又得客氏從中斡旋,最后竟轉危為安。這時,與東林黨有仇的朝臣欲傾政敵,遂慫恿魏忠賢興大獄,將東林黨一網打盡,以免后患。熹宗天啟五年,皇帝下令逮捕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東林黨人,罪名是貪污受賄。后逮捕面不斷擴大,凡是反對 “閹黨” 者都被指為東林黨,被罷官、逮捕、流放,甚至處死。這樣,滿朝文武幾乎成了清一色的 “閹黨”。那是明朝政治最黑暗、最腐敗的時期,傳統士大夫的無恥也暴露無遺。浙江巡撫 (省長) 最先奏請在西湖邊為魏忠賢立 “生祠” (活人廟),隨后全國各地爭先恐后效法,甚至在北京的東華門外,也建有魏忠賢的 “生祠”,一位尚書(部長) 迎魏忠賢像入祠,五拜三稽首,口稱 “九千歲”。太學生陸萬齡上奏,竟以魏忠賢比孔子。這種鬧劇直演到崇禎皇帝即位后才收場。魏忠賢先被免職,安置鳳陽,后在被捕來京的路上畏罪自殺。東林冤案得到昭雪,“閹黨” 被欽定為 “逆案”。但是,至今令人難以思議的是: 魏忠賢這個玩弄全國臣民包括大學士大狀元于股掌之間的秉筆太監,居然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大文盲。
上一篇:禮俗學·習俗·飲食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黃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