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習俗·飲食
吃喝的傳統習俗。吃喝是人的本能,但怎樣吃喝,即飲食習俗,卻是一種文化。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飲食習俗可謂五花八門,如果僅以漢民族而言,則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食品結構以五谷為主食,蔬菜瓜果為輔食,肉食算美味佳肴,韓愈在 《原道》 一文中,從文化傳統的角度,將華夏民族的飲食概括為 “粟米果蔬魚肉”; 二是以熟食為主,各大菜系的名菜,包括果蔬類,幾乎都以熟食為特色,由此發展起來的各種烹飪方法,如炒、熘、煎、煸、爆、炸、燉、燜、煮、熬、煨、鹵、蒸、燒、烤等,都是熱加工,而掌握 “火候” 則是庖廚的基本功; 三是進餐方式采用聚餐制,聚餐制起源于上古時代,最早是圍火而食,然后是圍桌而食,進餐者從同一餐具里夾取菜肴。這種形式一直流傳到現在,無論國宴,還是家常便飯,大都是采用的聚餐制,其最典型的形式是北方的涮羊肉和南方的火鍋。這與西方社會的分餐制截然不同,各自體現一種文化特色: 東方重“合”,西方重 “分”。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飲食就不僅僅是吃飽喝足的問題,還有更重要的禮儀內容與更微妙的人情內涵。古人注重 “禮尚往來”,而這個禮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 “請客吃飯”。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概莫例外。清朝康熙皇帝為慶祝自己六十九歲壽誕,曾在皇宮中舉辦 “千叟宴”,宴請六十五歲以上的文武大臣,這在應邀赴宴者,自然是津津樂道的殊榮。《禮記·禮運》甚至有 “禮始諸飲食” 的說法。傳統的節日也大都是 “吃” 的節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大節日,都各有其獨特的食品。華夏民族自古以注重飲食著稱,道家創始人老子 “民以食為天”的名言,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儒家創始人孔子要求更高: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有幾不吃: 飯食有餿味不吃,魚肉有臭味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烹調不當不吃,刀工不對不吃,沒有醬醋不吃,等等。儒教經典 《禮記·禮運》 甚至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人從來不諱談吃喝,反而以為風雅。西晉張翰在洛陽作官,因見秋風起,想起故鄉的菰菜、莼羹、鱸魚膾,遂命駕而歸。這位因懷念故鄉美味而辭官的古人,竟因此名垂不朽,頻頻出現在后代的詩賦詞曲中,成為著名的文學典故。一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還親自動筆,將其飲食經驗記錄成書,如清朝曹寅 (曹雪芹祖父)編有 《居常飲饌錄》,詩人袁枚著有 《隨園食單》。歷代的食譜蔚為大觀,乾隆時代編修 《四庫全書》,就在 《子部·譜錄類》 中特為 《食譜》 留了一席之地。
上一篇:哲學·人物·顏元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魏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