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童心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原是明李贄針對理學家虛矯的文風、復古派擬襲的流弊而提出的創作觀念。語見其《焚書·童心說》:“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夫童心者,真心也。”其所謂童心,即是未受“聞見”、“道理”障蔽的先天的純真的赤子之心。“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故為文之要,實在“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李贄對“聞見”、“道理”的指責,顯然是針對當時居于正統地位的理學而發,同時也批判了當時復古派膚廓擬襲的流弊。指出以童心為文,則“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李贄童心說表現在文藝創作觀上便是追求自然真實之美,其精神與晚明湯顯祖、徐渭、袁宏道等所代表的新思潮是相通的。但另一方面李贄童心說也明顯地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所謂“最初一念之本心”實近于王學之“良知”,是一種先天的“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王守仁《答陸原靜書》)。李贄以之論文,遂籠統地反對一切外來的聞見和道理,尤其是過分地強調了最初一念的絕對純真,這樣便割斷了作家主觀世界與客觀現實的持續的有機的聯系,使童心說帶有一種任意的唯心的傾向。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竟陵詩選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童蒙詩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