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高僧故事圖
南宋·梁楷作
絹本設(shè)色
八段
每段縱二六.六厘米
橫約六四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梁楷《八高僧故事圖》卷,共有圖畫八段。在圖的第二、三、五、八各段布景的樹石及船上,逐段署有作者的細楷簽款“梁楷”兩字。在每段圖畫之后,均附有后人用行書寫的圖解說明,書法接近趙孟頫書體,給人以圖文并茂的觀感。
圖一《達摩面壁,神光參問》:南天竺僧人達摩,隨身帶著衣缽,渡海東來,由廣州進入南朝梁的京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接見了這位異國高僧,在雙方交談中,達摩主張不誦經(jīng)、不建廟、不著佛教經(jīng)籍,專以“空無寂滅”直指人心。梁武帝聽后,不以為然。于是達摩渡過長江到北方去傳播他的禪學(xué)。相傳在河南登封縣西北,少室山北麓有一所少林寺,寺右有“面壁石”,寺西北有“面壁庵”。這里就是達摩安心面壁(修壁觀)九年的地方。
梁楷所圖的達摩,濃眉高顴,閉著眼睛,神態(tài)恬靜肅穆,背后恭身佇立著神光和尚,受達摩衣缽,為禪宗二祖,改名慧可,正在相互問答。圖以幽深靜寂的山谷為布景,達摩端身趺坐在鋪有草禾的巖石上面壁參禪,穿戴連有風(fēng)兜的紅色氅披,下半截拖沓在地上。畫家用拙樸的線條顯示出僧衣厚實的質(zhì)感和盤旋摺縐的衣紋。線描筆法勁煉,老樹數(shù)株也畫得堅勁有力。筆墨上的省略和不同光感的處理,達到了極為成熟的境地。
八高僧故事圖
圖二《弘忍童身,道逢杖叟》:弘忍,蘄州黃梅(今屬湖北)人,俗姓周,童年游山時,在途中遇見一拄杖智叟。圖中,拄杖叟正指著弘忍惋嘆說:你這孩子缺少成佛的種因啊!后隨道信出家,嗣位傳法,成為禪宗的五祖。
圖三《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白居易在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任杭州刺史時,攜仆同去杭州城南秦望山向鳥窠禪師道林問道。圖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有聲有色,鳥窠禪師懸坐樹身,右手伸出食指,面對白居易正在說法,白居易站在樹蔭下作躬身答謝狀,身后的仆人也被禪師的話語所吸引,聚精會神地凝聽著。
圖四《智閑擁帚,回睨竹林》:圖中翠竹成林,溪流清瀉,山坳景色宜人。智閑僧,正值壯年,軀體偉岸,頷下滿布髭須,目光炯炯,正在擁帚掃除林中的落葉。因偶拋瓦礫,擊竹出聲,震動了沉靜的竹林。頓時使他領(lǐng)悟到禪機空無的心要,丟卻塵世的俗慮。
圖五《李源、圓澤系舟,女子行汲》:唐人李源追念亡父洛陽留守李憕在安祿山叛亂時因守城不屈殉難之痛,亂后,悲憤誓不作官,拒不娶妻,茹素禮佛,和圓澤禪師相契甚厚,為方外之交。圖中李源與圓澤乘著小舟偕游四川眉山,游舟在南浦(今四川萬縣)停泊,隔江岸灘上,一個弓背女子擔(dān)水甕邁步歸去,一個隆腹孕婦捋衣袖正在挽綆汲水。舟中圓澤突然泣告李源:我將輪回轉(zhuǎn)世于此汲水婦腹中,約君十二年后的八月十五日到杭州天竺山去再相會。言畢即逝。這故事寫佛教中業(yè)緣之說,載見于唐袁郊《甘澤謠》等書。
圖六《灌溪索飲,童子方汲》:灌溪禪師路逢一童汲水,灌溪向童子討水喝。童日:乞水不妨,你且說這水中具有幾多塵埃。灌溪答道:這水中什么塵埃都沒有。童子嫌其答語不合契機,不供飲,并道:“不得污卻水”,只顧自己在溪中汲水。
圖七《酒樓一角,樓子拜參》:這段畫構(gòu)圖很新穎,市肆的酒樓只露出門前彩棚底架的一角,狹長的白布市招被風(fēng)吹得曳地飄蕩。寥寥數(shù)筆,象征著鋪陳豪華的游宴之所。樓子和尚為僧之前,常在歌榭酒樓作樂。剃度為僧后,偶至酒樓前,聞得弦歌聲中傳來“你既無心我便休”的歌詞,促使他朝著酒樓跪拜懺悔。這類故事,大抵是佛門中用來宣揚教義所編造的。
圖八《孤篷蘆岸,僧倚釣車》:圖中描繪福州玄沙院師備禪師,獨自泊舟于南臺江浦,艙篷前置有釣車,師備倚近釣車遠視彼岸。師備三十歲出家,從夫容訓(xùn)禪師落發(fā)受具,與雪峰山廣福院義存禪師為法門昆仲,同在閩中說法。
此圖人物衣褶用尖筆,作“折蘆描”,轉(zhuǎn)折勁利,是梁楷細筆風(fēng)貌,尚未脫去骨體豪縱的形式,后來畫的禪機墨戲,多用“減筆”,這是新的創(chuàng)造。
本圖卷曾經(jīng)清代宮廷收藏,圖上鈐有“乾隆鑒賞”、“嘉慶御覽之寶”等印。見于清乾隆內(nèi)府所編的《秘殿珠林續(xù)編》著錄。清高宗未見梁楷隱于樹、石及船體上的小字落款,誤認為“宋人無款畫”,名作《宋人畫八高僧故實》。茲經(jīng)多數(shù)專家鑒定:落款和畫法與梁楷其他作品相合,確是梁楷真跡,已正名為:梁楷《八高僧故事圖》卷。
上一篇:《秋柳雙鴉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潑墨仙人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