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聲情
古代詩學概念。劉熙載《藝概·詩概》:“詩以意法勝者宜誦,以聲情勝宜歌。”“聲情”一詞,分而言之,聲是聲音,情是情感;合而言之,是指聲律中表達出來的情感。體裁不同,對于“聲情”的藝術要求也有變化。“聲情”既可指聲中之情,也可指聲情并茂。理論分析固然可以“聲”“情”分開,但就實際作品來說,“聲”與“情”是密不可分的。《毛詩序》:“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情在先而聲在后,這是創作的情形。但就聽者方面說,是由聲知情,聲在先而情在后。所以,“聲情”一詞,是站在鑒賞批評的角度。著名的“季札觀樂”(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就是由聲知情的典范。《漢書·禮樂志》:“是以纖微憔悴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這也是以聲逆情。一首詩的“聲”“情”之間,既可和諧統一,也能分離為二。齊梁時代,永明聲律“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宋書·謝靈運傳論》),盡管它對唐代律體的形成曾起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片面追求聲美而遺棄情深,其結果,只能是有聲而無情。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四要素中,聲、情占二,可見在詩歌創作中其地位之重要。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境象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聲調四譜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