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中國詩歌史論
專著。張松如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全書三十萬字,分為三編。上編中國古典詩歌史的鳥瞰,按時代先后分章縱覽中國詩史,每章文字不多,均能提綱挈領,揭明發展演變的關捩要害。如元明清詩歌一章,不同意歷來認為唐以后無詩的觀點,而以戲劇詩、歌唱詩(散曲)的繁榮說明詩歌形式的演變和重心的轉移。認為元末明初劉基、宋濂,特別是明初高啟都是卓然大家。即前后七子,也并非毫無貢獻,只是當時競相模仿,形成一股擬古風氣,才終于被詬病為偽古典主義。但針對它又卷起一股浪漫主義洪流,以李贄的王學左派思想為基礎,公安三袁別開一代新風,與馮惟敏、薛論道、馮夢龍的散曲、民歌以及湯顯祖“臨川四夢”相呼應,打破復古派的統治,充分顯示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勃發。清朝統治者使歷史走了一段彎路,清詩從文體到內容,從題材到主題,盛行全面的復古主義、禁欲主義、偽古典主義,導致創作的感傷主義,評論的形式主義。本書中編為中國古典詩歌散論,從精華糟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史詩劇詩與音樂的關系、語言與格律等方面論中國詩的獨特性。下編泛論民族傳統與新詩歌的發展道路,從古典詩歌、“五四”新詩論到當前的新詩創作。本書著者本人是一位新詩人,故全書貫串論古鑒今、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附錄兩篇為談論詩歌傳統與創新問題的舊文。
上一篇:詩詞研究·中國古詩與托馬斯·珀西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主觀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