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 兩漢:《詩經》經學的興起與興盛·毛詩傳箋
《毛詩傳箋》簡稱鄭《箋》,二十三卷,東漢鄭玄撰。鄭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 (今山東高密縣)人,是東漢兼通今古文經學的儒學大師。據《后漢書·鄭玄傳》載:鄭玄“不樂為吏”,“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 《京氏易》、《公羊春秋》。”陳喬樅《齊詩遺說考序》云:“鄭君(玄)本治《小戴禮》,注《禮》在箋《詩》之前,未得 《毛傳》,《禮》家師說均用齊詩,鄭君據以為解,知其所述多本齊詩之義。”又說“董仲舒通《五經》,治《公羊春秋》,與齊人胡母生同業,則習齊可知。易有孟、京‘卦氣’之候,《詩》有翼奉 ‘五際’ 之要,《尚書》有夏侯 ‘洪范’ 之說,《春秋》有公羊 ‘災異’ 之條,皆明于象數,善推禍福,以著天人之應,淵源所自,同一師承,確然無疑。”《京氏易》、《公羊春秋》也用齊詩,是知鄭玄于太學習齊詩。后“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是知鄭玄又習韓詩及古文經學。清陳奐《毛詩傳疏序》云: 鄭玄“作《箋》間雜魯詩,并參以己意,不盡同毛義。”是知鄭玄對魯詩也很熟悉。
兩漢經學始終貫穿著今古文經學和師法家法的斗爭,《后漢書·鄭玄傳論》 曰: “自秦焚 《六經》,圣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 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余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在這種背景下,“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遍注群經,并以 《毛傳》 為本,兼融三家,作《毛詩傳箋》,“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所以稱 “箋”,孔穎達釋云:“呂忱《字林》云: ‘箋者,表也,識也。’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 ‘箋’。”鄭玄《六藝論》亦云:“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 如有不同,則下己意,使可識別也。”(《毛詩正義》卷一引)這是鄭玄箋《詩》的總則。其箋詩之例多種多樣,或義訓,或聲訓,或補充,或駁正,有人將其箋詩體例折為24種之多 (見周國瑞《鄭玄 〈詩·箋〉例釋》,《殷都學刊》1989年1期)。
夏傳才先生將《鄭箋》的貢獻概括為三: 對《毛傳》的注釋進行充實、提高;吸取、綜合魯、齊、韓三家詩說;完成三百篇時代世次的完整體系 (見《 〈詩經〉研究史概要》)。
鄭《箋》集漢代《詩經》研究之大成,代表當時最高研究成果,最具權威性。“自鄭《箋》即行,齊、魯、韓三家遂廢。”(陸德明《經典釋文》) 在《經學》研究史上,鄭《箋》是繼毛《傳》之后又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當然鄭《箋》也仍是經學的產物,仍舊存在斷章取義、比附經義的弊端。
上一篇:詩經研究著作·毛朱詩說一
下一篇:詩經研究著作·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