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 現當代: 《詩經》研究的新紀元·農事詩
據考古發掘證明,我國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便已開始了農業種植活動,到了《詩經》時代,農業已成為周人的主要生產方式和主要的社會生活內容,可以說《詩經》中所有的詩都是農業社會的產物,都反映了農業社會生活的不同側面,從題材、道德觀念到審美情趣都帶有農業文化的性質,但我們這里所說的農事詩主要是指《詩經》中描述農業生產生活以及與農事直接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詩歌。盡管人們對“農事詩”的理解不同而作出不同的推斷,盡管人們對農事詩諸篇的題旨、思想性質及創作年代等具體問題上還存在很大分歧,但愈來愈多的學者已將農事詩作為一個獨立分類進行研究,并且大都認定《詩經》 中較為重要的農事詩有:《豳風·七月》、《小雅》 中的 《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頌》中的《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其中又可分為農業祭祀詩和農業生活詩。
農業祭祀詩是指描述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等祭祀活動的詩歌。周人極為重視農業的生產,但農業的豐收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大自然的風調雨順,在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的時代,人類尚無法憑借自身的力量控制自然、支配自然,只能寄希望于幻想世界中天神先祖的庇護與恩賜。于是,周人便圍繞農業生產設置了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動。
一年農事活動將要開始的早春,周王要親自主持隆重的宗教儀式 “祈谷”于上帝,并進行 “籍田”典禮。《噫嘻》便是用于 “祈谷”典禮的祭詩?!遁d芟》則是描述“籍田”的祭祀活動。所謂“籍田”,鄭玄釋曰:“籍田,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 ‘籍田’?!?(孔穎達《毛詩正義·載芟箋》)籍田典禮,即天子率諸侯、公卿、大夫和各級農官攜農具到周天子的“籍田”象征性地犁地,以示躬耕,“且以勤率天下,使務農也?!?(班固《漢書·文帝紀》韋昭注)《載芟》中的“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便是描述參加籍田典禮的各階層人物;“千耦其耘”則是描述籍田典禮的盛大規模。
夏天,周王要主持薅(hāo)禮,即除草之禮。《臣工》便是周王舉行薅禮時所唱的樂歌。秋收之后,要舉行大規模的報祭,答謝神靈的恩賜,“以興嗣歲” (《生民》)?!吨茼灐分械?《豐年》、《良耜》、《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就是用于“秋冬報賽”的祭歌。
農業生活詩是指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的詩?!夺亠L·七月》是典型的農業生活詩,比較全面地記述了農夫一年到頭的耕作與生活?!缎⊙拧分械摹陡μ铩?、《大田》雖然也提到了秋收之后的祭神祈年,但只是對祭祀場面的側面描寫,并且只占很小比重,二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領主省耕、省斂、選種、修械、播種、除草、滅蟲、收獲等農業生產情況,故也當視為農業生活詩。
農事詩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它們是現存我國農業生產情況的最古老詳細的文字記錄,它們真實具體地描寫了周人農業生產的方式、規模、技術以及相關的風俗禮制,是考察研究西周政治、經濟及社會性質的第一手資料。
農事詩還具有重大的政治價值,它們真實地記錄了兩個階級之間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懸殊差別,形象地描述了周代農夫的痛苦生活,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當時階級剝削與壓迫的殘酷。
農事詩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們不僅藝術地再現了農業社會中人們勤勞樸實的性格,淳厚平和的民風,凝聚向心的心理,而且在藝術表現技巧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七月》中將節令物候與農事結合起來寫,這種以當時記時的習慣方式所決定的獨特的表述方法,不僅用一系列的物候形象地表現了季節更替的抽象概念,而且生動地傳達了農業生產生活的鄉土氣息。特別是運用蟋蟀由遠及近的遷移來表示氣溫的逐漸降低,更是別有意趣。人們在誦讀之中,竟會隨著蟋蟀空間位置的轉換而產生不同的膚覺感受與心理體驗。
農事詩是周代農業社會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產物,以農為本的社會生活決定了 “饑者歌其食”等農事題材詩作是《詩經》中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部分之一,它較之其它內容的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周代的經濟基礎狀況的物質生活實際,揭示中華民族精神氣質和審美趨向產生的物質之源。
上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興道諷誦言語
下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