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河岳英靈集》新詩鑒賞
唐詩選本,三卷,唐殷璠編選。璠,丹陽(今屬江蘇)人。生活于唐玄宗、肅宗、代宗時代,曾為州文學,編有《丹陽集》(已佚)等。
殷氏熟悉從南朝到開元、天寶間詩歌發展歷史,在《敘》中說:“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矣。寔由主上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場,翕然尊古,南風周雅,稱闡今日。”因之他選錄當時被認為是屬于“河岳英靈”的作品。所謂“英靈”,類似今日所稱的“精英”,古人認為天下太平,精英自至。王維就有詩云:“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此書所選入的詩人包括王維、王昌齡、李白、高適、李頎、常建、劉昚虛、崔顥、孟浩然、崔輔國、儲光羲、祖詠、岑參等二十四位詩人。選詩二百三十四首(今本僅存二百三十首),以“贊圣朝之美”。殷氏編選詩歌的標準是注重興寄、氣骨,反對矯飾,但也兼顧創作風格的多樣性和作品的藝術性,殷璠在本書的《序》中說自己“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取半,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傳;論宮商則太康不逮”。因此,書中所選既有古樸蒼勁的古體;也有諧婉流美的律絕(雖然在入選數量上較少)。既有豪放慷慨、一瀉千里的歌行;也有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小詩。既有“驅馬擊長劍”式的追逐建立功業的邊塞詩;也有“夢游清溪陰”式的向往世外桃源的隱逸詩。這些文質不同,風騷互異,宮商、氣骨各有側重,新聲、古體分道揚鑣的作品在編者兼容并蓄的審美觀下統一了起來。殷氏強調“神來、氣來、情來”,也就是主張詩歌應該具有真實、充沛和富于感染力的情感,這樣才會創造富于神采、余韻無窮的形象。
書中所錄作品始于開元二年(714),終于天寶十二載(753),在每位入選作者姓名之下,仿鐘嶸《詩品》體例,各附評語,并舉其佳句警策,其中多為精辟的意見,為總集有評語之濫解。盛唐時期各名家的代表作,大多入選。如李白《蜀道難》(這是《蜀道難》非為玄宗幸蜀而作的鐵證)《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都入選,對王維、王昌齡、孟浩然、高適、岑參、李頎也是如此。編者為每位詩人寫的評語,亦多言簡意賅,褒貶得當。如評岑參說“語奇體峻,意亦造奇”;評高適說“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評王維說“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這些評論文字準確、簡潔、精美。
此書是“唐人選唐詩”中較好的一部分,原編二卷,宋代已有刻本,仍為二卷,明代印著錄為三卷,明末毛晉汲古閣翻刻為三卷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本即以汲古閣本為底本后附毛扆校記,今人李珍華、傅璇琮以宋刻二卷本為底本,校以他本于1992年排印出版,名為《河岳英靈集研究》。集前有四篇關于《河岳英靈集》的論文。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歐陽修詞箋注》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小山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