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瓶水齋詩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十七卷,《別集》二卷,清舒位撰。位(1765~1815)字立人,號鐵云,小字犀禪,直隸大興(今北京市)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舉,會試后居京師,貧困潦倒,以游幕坐館為生,曾七游貴州軍幕,其母去世后,位隨之哀毀而卒。
舒氏一生為糊口奔走四方,故其詩多以典衣買米、羈旅窮愁為題材,以攄寫自己的憤懣和不平,并較為深刻地反映了世相。如《典裘》組詩、《米價》組詩等。這類詩雖然意在描寫自己窮困潦倒的生活,但其詩的風格卻是窮而不儉、無寒酸氣的,仿佛是落魄公子的氣象:“王恭鶴氅晏嬰裘,紫鳳天吳不記秋。羞澀忽成垂老別,輕肥虛憶少年游。娥眉絕塞金誰贖,狐腋重關客未偷。比似春衣杜陵醉,兩般滋味在心頭。”(《典裘》二)這種描寫窮困的風格不僅與“天地一詩囚”的孟郊不同,就是與“朝回日日典春衣”的杜甫也有很大區別。舒位詩中也有大量的以各種各樣社會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如《和尚太守謠》以幽默的筆墨描寫了捐納制度的荒謬和銓敘中所存在的問題。這個“棄民為僧如禿鷲,棄僧為官如沐猴。宦成黃鶴樓邊住,事敗黑龍江上去”的和尚雖然被處以發配,但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并未改變。《杭州關記事》描寫關吏搜索來往行人的白銀青銅,無異盜賊。《盧溝橋行》寫目不識丁的關吏千方百計地刁難過橋、進京趕考的舉子,目的就是勒索錢財。北京兩大關口,一是崇文門,一是盧溝橋,俱是美缺肥差,崇文門對付的多是大小商賈,盧溝橋關的勒索對象比較廣泛,當然也有不少外地進京趕考的讀書人。勒索趕考舉子的事情曾被乾隆皇帝發現過,也曾予以申斥并嚴令制止,看來沒有什么改變,因此又形諸舒位詩中。
舒詩中還有不少描寫黔中苗民生活的作品,是舒位貴州幕府生活的記錄。這些詩歌作品除了少量污蔑苗民反抗斗爭的篇章以外,大多是寫苗族人民風俗習慣的,思想感情都較健康,并富于史料價值。《黔南竹枝詞》五十二首涉及黔南四十個少數民族和部族,組詩中描寫了他們的生活與喜怒哀樂。詩后用小注記錄了詩中寫到的民族或部族的源流變遷,是研究當地民族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這些詩篇文字優美、通俗流暢,仿佛是當地民眾的歌謠:“折得蘆笙和竹枝,深山酣唱妹相思。蠟花染袖春衫薄,坐到懷中月墮時。”這仿佛是當代的“蘆笙戀歌”。“豆蔻梢頭月似鉤,山花開近女郎樓。不知誰擫青蘆筍,一夜春情散不收。”(舒注云:其在夭壩者女子十三四,即構竹樓,野外處之,聞歌而合)
舒詩擺脫拘束,揮灑自如,其風格能與自己描寫的內容相適應。龔自珍對舒位詩評價頗高,其《己亥雜詩》有云:“詩人瓶水與謨觴,郁怒清深兩擅場。如此高材勝高第,頭銜追贈薄三唐。”其注云:“郁怒橫逸,舒鐵云瓶水齋之詩也。”
舒集最早刻本為嘉慶二十一年(1816),時作者去世一年。書前有舒氏小傳,后附舒氏詩話。光緒丙戌(1886)定州汪氏謙德堂有重刊本。另有今人曹光甫點校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船山詩草》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南唐二主詞校訂》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