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船山詩草》新詩鑒賞
詩別集,二十卷,補遺六卷,清張問陶撰。問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門,號船山,四川遂寧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選庶吉士,后為翰林檢討,嘉慶十五年(1810)出為山東萊州知府。
張氏關注現實生活,其詩注重描繪下層人民的生活,記錄了形形色色貧苦人們的剪影。其中有“道旁餓殺”的采桑女;挽弓防虎的山民;矯健如鶻的老僧;放灘破浪的長年;采樵巖上的羌族兒女;美酒留賓的田野佃戶;山村茅店的傷殘老卒;以及田父、秀才,娼優、輿夫;店主、舟師、賣餅叟等,這在當時其他詩人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
作者與這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有密切的交往,因此在寫到他們時充滿了感情。《除夕懷人》八首第三首序云:“漢陽賣餅李叟。辛丑、癸亥之間,全家流寓漢陽,恒數日不舉火。叟憐之,時時以饋問。與之值,必強之乃受。八口饑寒,至今無恙,叟與有功焉。”詩云:“曾賒餅餌當饔飧,何止淮陰一飯恩。此日捫心猶有疾,當時乞食竟無門。十年繞夢悲江漢,三策留書告子孫。為訊衰翁今健否,因君不忍飫雞豚。”第八首序云:“輿夫徐長子。長子,華陽人。余往返于遂寧成都者九,由成都北上者二,長子無役不從。”詩云:“東歸臣里北秦關,鹿鹿三年共往還。送我云中參白帝,出君頭上看青山。一肩積血功難報,七尺長身老更孱。何日世緣同放下,小籃輿閣萬花間。”詩在藝術上比較一般,但詩人的真摯的感情、平易的態度、對下層人民的尊重還是十分感動人的。
《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寫于1798年。詩人對于當時縱橫于四川、陜西、湖北白蓮教的武裝斗爭是持反對態度的,這十八首詩以這次農民起義為背景,揭露了清王朝和清官兵的腐敗,“殺人敢恕民非盜,報國真愁將不儒。”“山中城破官仍在,閫外兵嘩將不聞。大賈隨營緣我富,連村無寇是誰焚?”譴責了官兵的燒殺搶掠。張詩中最大量的是作者多次往返京城、四川途中和在江南居住時寫下的描山繪水的即興之作。
張氏論詩近于袁枚,他認為:“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憑空何處造情文,還仗靈光助幾分。”“胸中成見盡消除,一氣如云自卷舒。寫出此身真閱歷,強于饤饾古人書。”(以上皆見《論詩十二絕句》)可見其論詩之本,主張有三:“人情”“靈光”“閱歷”,比袁枚的“性靈說”更豐富一些。問陶寫詩本其詩論,通俗流暢,反對鏤文雕句,反對多用事典。問陶律詩中頗多警句,不流于爛熟滑易。如“天海詩情驢背得,關山秋色雨中來”;“士慕原陵猶俠氣,人來燕趙易悲歌”;“醇酒暗銷京口氣,大帆平壓海潮門”等,皆可見其功力。
張集按年編次,為作者自編。四十歲前有詩三千余首,刪存一千七百來首,最早刊于嘉慶二十年(1815)。另有清李岑、江梅清《船山詩注》二十卷,以注典事為主。中華書局1986年據嘉慶本排印出版,并加上補遺(據“道光本”為顧翰所輯刻),后附關于“張問陶的研究資料”。
附《船山詩草》各集名:
1.樂府十四章(卷1)
2.戊丁集(戊戌至丁未,卷2)
3.戊己集(戊申至己酉,卷3)
4.出山草(己酉至庚戌,卷4)
5.松筠集(庚戌至辛亥,卷5)
6.乞假還山集(辛亥至壬子,卷6~7)
7.扁舟集(壬子至癸丑,卷8)
8.羸車集(癸丑,卷9)
9.京朝集(癸丑至丁巳,卷10~13)
10.奇零集(丁巳至己未,卷14)
11.己庚集(己未至庚申,卷15)
12.辛癸集(辛酉至癸亥,卷16)
13.依竹堂集(甲子至庚午,卷17)
14.出守東萊集(庚午至壬申,卷18)
15.藥庵退守集(壬申至癸酉,卷19~20)。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鞠通樂府》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瓶水齋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