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清詩鐸》新詩鑒賞
清詩選集,二十六卷,清張應昌編。應昌(1790~1874)字仲甫,號寄庵,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官至內閣中書舍人。
張氏處于內憂外患深重的時代。太平天國起義曾席卷多半個中國,英法聯軍曾攻入北京,清政府曾多次與帝國主義侵略者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刺激了他,他編選這部比較能反映從清朝建立以來全面的社會情況的詩集,以供清統治者采擇,并用以警醒世人。
全書所選上自清初,包括明遺民,下至清同治間,共錄詩五千余首,作者九百五十一人。張氏《自序》云:“嘗讀子美《潼關吏》《石壕吏》諸篇及香山、文昌、仲初《新樂府》,洵所謂言易知、感易入者。當今之世,不少子美、香山、文昌、仲初之詠,散見于各集中。爰就所見選輯匯編,名曰《國朝詩鐸》。以為遒人之警路,以是佐太史之陳風覽者茍興起好善惡惡之心,豈曰小補哉。”可見張應昌重視類似杜甫、白居易、張籍、王建等能夠正視現實和勇于反映現實的作品。他選錄大量的富于社會內容的詩篇,如《田家》《稅斂》《科派》《炎荒》等類目中有不少真實反映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難和階級矛盾尖銳對立的作品,使詩歌起到“通諷諭而抒下情”的作用。其實這些作品所展示的社會現實正是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社會運動產生的根本原因。
全書所收錄作品按照所寫的內容分為一百五十二類,如“歲時”“輿地”“總論政術”“善政”“財賦”“水利”“催科”“刑獄”“鬻兒女”“民變”“酷吏”“風俗”“商賈淘金”“采礦”等,這些分類雖然基于編者選錄宗旨,但也過于瑣碎。有些分類滲透封建觀念,如“會匪”“捻匪”等。
集中也選錄了不少鴉片戰爭時期的作品,記錄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業績,另外還有一些同情深受封建主義壓迫的婦女和揭露迷信陋俗的作品入選。其中有些詩章藝術上比較粗糙,因此這部詩集史學價值、社會學價值大于文學價值。
編者選此書下功力很大,工作始于咸豐六年(1856),終于同治八年(1869),前后共十四年,他突破大家的圈子,搜采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詩人及作品,采用了幾百種詩集和詩話,許多現已難找到。卷首所附詩人的姓名爵里、著作目錄,為研究清詩提供了線索。
本集初刻為同治八年(1869)永康應氏秀野堂刻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據此本排印出版,后附作者姓名筆畫索引,以便翻檢。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宋詩紀事》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元詩紀事》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