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魏晉南北朝部分· 謝康樂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四卷,詩一卷,東晉謝靈運撰。靈運(385~433)小名客兒,祖籍陳郡陽夏(河南省太康縣),世居會稽(浙江紹興)。為東晉名將謝玄孫,襲封康樂公,入宋降為侯,任散騎常侍,后為永嘉太守,因政治失意而肆情山水,因謀反被流放到廣州,被殺。
謝氏性好山水,游屐所至,多有詩記其行,可以把謝靈運看做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第一位旅游詩人。其作品大多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反映了詩人對秀麗的祖國山川的熱愛,并藉以寄托其政治上失意情緒。讀者從謝詩中感受到在一千六百年前,現今人煙稠密的浙江東部、南部,江西北部,南京周圍還帶有原始風貌:“猿鳴誠知曙,幽谷光未顯。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隩,迢遞步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從斤竹澗越嶺西行》);“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躋險筑幽居,披云臥石門。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裊裊秋風過,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歸,佳期何由敦”(《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茂林修竹》)。謝靈運當時的游覽是帶有開辟和開發山川之美的性質的,無怪他在始寧時,一次尋山涉嶺,伐木開徑的“旅游”被當地的會稽太守誤認為是“山賊”。謝詩用筆細膩,精于刻畫,善于捕捉千變萬化的奧大自然景象,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如“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憇石挹飛泉,攀林搴落英”(《初去郡》);“鳴笳發春渚,稅鑾登山椒。張組眺倒景,列筵矚歸潮。遠巖映蘭薄,白日麗江皋。原隰荑綠柳,墟囿散紅桃”(《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人善于描寫日光或月光照耀下山水的明麗和光影的跳躍,其細膩精致令人嘆為觀止。做到了“窮四時之變,極萬物之情”。其語言富麗精工,頗多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等長期為人稱誦。雖然寫景抒情是中國詩歌創作傳統中不可或缺的兩個表現手段,但在謝靈運之前,“寫景”,特別是刻畫山水細膩風貌尚未成為詩歌寫作中的主要手段,謝詩中則用大量的篇幅“模山范水”,把“抒情”深深地隱藏在“寫景”的背后,從而形成山水詩派,對唐代王、孟、韋、柳影響很大。
謝集原二十卷,已佚,明萬歷焦竑所刊為明人輯本,為四卷,有明刻本。近人丁福保又輯為五卷本,較完善,有文明書局宣統三年(1911)排印《漢魏六朝名家集》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草堂詩余》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