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曲論· 太和正音譜》新詩鑒賞
曲學論著,又稱之為《北雅》,二卷,明朱權撰。權(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于大寧,是為寧王。永樂元年(1403)徙封南昌,謚獻,史稱寧獻王。少時自稱大明奇士,晚年號臞仙、涵虛子、丹邱先生。精音律,工戲曲。
此書包括:一、《樂府體式》;二、《古今群英樂府格勢》;三、《雜劇》十二種;四、《群英所編雜劇》;五、《善歌之士》;六、《音律宮調》;七、《詞林須知》;八、《樂府》。
書中第一、二、六、八項與散曲有關。在《樂府體式》中將戲曲、散曲的不同風格分為十五體,如把“丹丘體”解釋為“豪放不羈”;“黃冠體”解釋為“神游廣漠,寄情太虛,有凔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江東體”解釋為“端謹嚴密”。并對曲詞中的對偶分為“合璧對”“連璧對”等九種對式。
在《古今群英樂府格勢》中評論了馬致遠、張可久、白樸、喬吉、王實甫、關漢卿、貫云石、徐再思、紀君祥、睢景臣等元代一百八十七人的雜劇或散曲的風格。如評馬致遠之詞為“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而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喑之意。又若神鳳飛鳴于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評張可久詞云:“如瑤天笙鶴。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不羈之材;若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當以九方皋之眼相之。”從這些評語可以看出朱氏崇尚雅正、清麗之作,對本色作品則評價不高。對大多數作者只有四字評語,缺少參考價值。還評論明朝作者十六人,也價值不大。
在《音律宮調》中介紹了北曲所占宮調。
《樂府》部分實際上是北曲譜。其中介紹了三百三十五種曲牌的格律,按曲牌所屬宮調編排,每曲牌首列名目,選曲詞一首,然后注明每個字所屬平、上、去三聲(北方語中無入聲)。此為現存最古之北曲譜,其后程明善《嘯余譜》中的曲譜即據此譜而編。
清人李玉的《北詞廣正譜》亦參據此譜。可惜的是它只標明每字聲調,并未注明點板和旋律。
此譜最早有明洪武末年刊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所編印《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即收此書,它以洪武本為底本,并用程明善《嘯余譜》中的北曲譜加以校勘,并附校記。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云謠集雜曲子》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詩經》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