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人·韓愈
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字退之,鄧州南陽 (今屬河南) 人。因其祖籍在昌黎 (今屬河北),故世稱 “韓昌黎”。韓愈幼孤,由堂兄韓會撫養,后堂兄病故,隨堂嫂長大。韓愈醒事頗早,自以孤子,刻苦學習,盡通六經百家學。他早年曾從獨孤及、梁肅之徒游,銳意鉆仰,欲自振于一代。二十五歲中進士,考官是唐代名相陸贄。此后十年,他雖然在仕途上未能青云直上,但卻在學界和文壇上開始獨樹一幟。當時,由于帝王的提倡,佛道二教大為盛行,與儒教三分天下。韓愈以 “復興古學” 自命,不遺余力闡揚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這就是他在 《原道》 中概括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歷圣相傳的 “道統”。他認為,儒教之所以不振,是因為自孟子以后,“道統” 就失傳了,言下之意,他要做這個 “道統” 的傳人。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宏偉的抱負。欲尊古道,就要提倡古文,要用先秦諸子那樣的單行散句來表達思想。這種 “文道合一”的主張,便是所謂 “古文運動”的基本精神。韓愈在德宗朝曾任監察御史,他敢于批評朝政,結果被貶為山陽令。直到唐憲宗即位,年過四十歲的韓愈才回到長安,在國子監 (最高學府) 擔任博士官。博士官是教職,既無權,又無錢,他曾撰 《進學解》 一文,來自嘲自解。元和十年 (815),宰相裴度督師平定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叛亂,韓愈被聘為行軍司馬 (參謀官),以軍功升刑部侍郎(副部長,正四品),并奉命撰寫《平淮西碑》。兩年后,韓愈又被貶謫到邊遠的潮州。原來,當年正值鳳翔法門寺開塔之年,唐憲宗要派群僧將塔內所藏的一粒佛骨迎入皇宮中供養三日,以祈福祥。韓愈本來就視佛教為異端,而中國皇帝竟然不顧孔子 “敬鬼神而遠之” 的明訓,要將其 “朽穢之物” 迎入宮禁,豈不荒唐!韓愈憤激之下,便上了那篇著名的《諫迎佛骨表》,結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據《舊唐書》本傳,唐憲宗當時勃然大怒: “韓愈說我奉佛太過,我猶能容忍; 至謂東漢之后,奉佛之帝皆運祚不長,何其狂悖無禮!” 他要重治韓愈,幸賴宰相裴度從中周旋,皇親國戚也代為求情,才改為貶官潮州。兩百多年后,蘇軾也被貶官潮州,他為新建的韓文公廟撰寫了碑文,稱:“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表達了他對這位前輩大師的崇敬。唐憲宗后來有所悔悟,說: “韓愈諫迎佛骨,大是愛我,我豈不知? 只是他作為人臣,不應當說凡奉佛之帝皆年促。”不久韓愈即被召回長安,歷官國子祭酒 (最高學府校長)、兵部侍郎、京兆尹 (長安市長)、吏部侍郎等要職,卒于唐穆宗長慶四年,謚曰 “文”,故后人又稱其為韓吏部或韓文公。韓愈不僅在文壇上開創了新時代,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在詩壇上也是開創風氣的巨匠。他好奇尚險、以文為詩的風格,對宋詩以及清代的宋詩派產生了深遠影響。只是他的文名太大,掩沒了他的詩名。韓愈一生升沉起落,故其詩文中常有 “不平之鳴”,晚唐詩人杜牧有詩曰: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杜詩韓文被后代視為詩文典范,故有 “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韓” 的奇跡。
上一篇:文學·文人·陶淵明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