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詩經》新詩鑒賞
典詩歌要籍叢談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又稱為《詩》、《詩三百》、《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之一,始稱為《詩經》。此書共收詩三百一十一篇,其中除去有題目而無文詞的六篇(即有樂曲無歌詞的“笙詩”),還余三百零五篇。
書中作品寫作年代大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即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前六世紀。詩作者除個別者外絕大多數不可知,其產生的地域包括今天的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等省的一些地區。
《詩經》按照樂曲的不同,分“風”、“雅”、“頌”三類。“風”分十五國風,除了周南、召南以外,還有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
《詩經》編纂成書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春秋時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以此書作為課本教授學生。漢代儒生深信孔子刪訂此書,言孔子曾從古代詩三千多篇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記·孔子世家》)。這種說法傳播很廣,但不可信。《詩經》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極為廣闊。國風大多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民歌,表現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對社會的認識。但是這部分一被采入官府,用作貴族子弟學習教材后,其社會作用就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大小雅則多為當時士人或下級官吏的作品,其中優秀部分記錄了周民族發展歷史,表現了西周末年和東周初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頌多為祭祀而寫,其中少數篇章是描寫商、周民族史的,漢代詩有專學,傳詩者有齊、魯、韓(今文)、毛(古文)四家,毛詩晚出獨存,因此,后代亦稱《詩經》為“毛詩”。因《詩經》詞義深奧,歷來很少有白文本流傳,其稱為《詩經》的全集注本較著名的有:《詩經廣詁》(清徐)、《詩經通論》(清姚際恒)、《詩經原始》(清方玉潤)、《詩經直解》(今人陳子展)等。
上一篇:《詩詞曲論·曲論·太和正音譜》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名教罪人》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