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體·近體詩
古代的格律詩。唐代將齊梁以來開始流行的格律詩稱為 “近體詩”、“今體詩”,以與漢魏六朝不講究聲律的詩體相區別。所謂 “格律”,是構成近體詩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句式、句數、平仄、對仗和押韻等方面的規則。近體詩分為律詩、長律和絕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就是長律 (又稱 “排律”),絕句只有四句。其句式為五言或七言,故有 “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等名稱。與句式參差變化的古體詩相比,近體詩排列整齊,具有一種視覺美感,但現代詩人多認為這種整齊的形式難免有一種單調感,戲稱其為 “豆腐塊”。詩自然都要押韻,但近體詩的押韻卻有許多復雜的規定,如律詩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二、四句押韻,一般只押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既不能換韻,也不能鄰韻通押。某字屬于什么韻,這在古代有專書規定,通稱為 “詩韻”,最著名的是隋朝陸法言編的 《切韻》。北宋在此基礎上編出 《廣韻》,一共分出二百零六韻。這當然太繁細了,于是南宋時代的平水 (今山西臨汾) 人劉淵將其合并為一百零七韻,后人又減為一百零六韻。這一百零六韻就是古代詩人奉為通用標準的“平水韻”。有些韻部的字數多,叫 “寬韻”; 有些韻部的字數少,叫 “窄韻”。以某一窄韻字作詩而不出韻,稱為 “押險韻”,這是一些才氣橫溢的詩人借以炫耀自己本領的慣伎。律詩除首、尾兩聯外,頷聯 (第三、四句) 和頸聯(第五、六句)必須使用對仗,這中間有許多考究,只有對漢語的平仄、詩韻、詞匯、典故等非常熟悉的人才能運用自如。當然,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還是平仄,可以說,沒有平仄就沒有近體詩的格律。平仄是古人對漢語聲調的劃分,即平、上、去、入四聲,其中上、去、入總稱仄聲。平仄是古漢語的聲調,現代普通話的四聲就是古四聲演化而來。古今四聲的對應關系是: 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入聲則分別轉到四聲中去了。現代人如果要寫近體詩,就需對轉入一聲和二聲的入聲字加以特別記憶,或查閱入聲字表。平仄是漢語特有的語音現象,相傳最早是由南朝詩人沈約發現的。這一發現改變了傳統的詩律觀念,詩人有意識地通過平仄的交互相錯來造成一種抑揚頓挫、高低互節的節奏,以達到音韻之美。平仄的運用在唐代詩人手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所謂 “格律詩”。簡單地說,格律詩就是講究平仄格式的詩體,一般這類格式并不復雜,如五律的平仄格式只有“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四種句型,七律的平仄格式也只有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種句型,一首律詩或絕句就是由這些句型交替組合而成的。以有限的字數,并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式遣詞造句,這無異于 “戴著鐐銬跳舞”,但卻形成了非常凝練的表現形式。歷代詩人以這種凝練的形式創作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篇,尤其是唐代詩人的絕句,其意境之雋永,技巧之精湛,令后代讀者嘆為觀止。
上一篇:文學·文人·辛棄疾
下一篇:哲學·學派·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