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首小令選自隋樹森編的《全元散曲》。
《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他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張養浩傳》)。《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奔關中的途中。
首二句,作者用“如聚”、“如怒”的生動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感情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基調。“山河表里”句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潼關,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其勢龍盤虎踞,背山臨河。可以說,這是一條飽經歷史興衰的路,它喚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情。這不僅點明了題意,也飽含著感情色彩。“望西都”二句,意味更深長。作者西望長安,這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懷,思想感情極為復雜,也許這復雜就是“意躊躕”的原因和內容吧!接下來就是“傷心秦漢”二句,由長安路而聯想到秦漢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傷心”二字,為這種不由自主的聯想平添無限蒼涼凄楚。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潼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饑民,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走在路上。《元史》載:“天歷二年(1329),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作者赴任所途中,自然會看到這傷心慘目的景象。不過,作者并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更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蕭條。這里強調的仍然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照。末尾二句,作者從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中,概括提煉出既樸素而又鮮明深刻的思想:興也好,亡也罷,受苦遭難的終究是黎民百姓。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問題樸實,卻十分尖銳,看似簡單,卻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治者無比強烈的憤慨。這是對全曲一個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總結和概括。
從寫法上看,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描寫、抒情、議論三者的密切結合,融匯貫通,同時又以議論為中心,這在散曲中是很獨特的。描寫生動,抒情沉郁,議論精警深刻。其二是結構嚴謹,文氣不斷,層層深入,篇末點明題旨。全曲一氣呵成,蒼涼遒勁。它的主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引出的。一筆一浪,浪浪相迭,一浪又高似一浪。曲中雖然無一字一句寫到元代社會現實,但暗中卻字字句句與現實相關聯,這正是作者用意的高明之處。此外全曲語言樸實無華,不假雕飾,點染自然,韻味至醇至厚。
上一篇: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高適《別董大》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