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體裁·類書
分類編排各種資料以供檢索之用的工具書,類似近代的 “百科全書”。一書分為若干部(如天文、地理、帝王、職官、居處、服飾等),部下再分若干子目(如 “天” 部之下,一般分為天、日、月、星、云、雨、霧、雷等)。每一子目下將古書中的各種資料,依次羅列。類書起源很早,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召集群儒編成的 《皇覽》,可稱為類書的始祖。南北朝至隋,編纂類書蔚然成風,如崔豹的《古今注》、劉義慶的《集林》、蕭子良的 《四部要略》、劉孝標的 《類苑》、虞世南的 《北堂書鈔》等,但大都失傳。唐宋以后,官方組織學者編纂類書,成為慣例,如唐朝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朝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明朝的 《永樂大典》,清朝的 《古今圖書集成》 等。有趣的是,官方組織學者編纂類書一般都是在開國之初,原來,新王朝的皇帝是想借此機會,將天下的學者文人網羅在自己周圍,免得他們在山野林泉和自己唱對臺戲。每逢改朝易姓之際,總有一批前朝的舊臣,對新王朝耿耿于懷,儒家的 “忠君”觀念使得這些飽學之士與新王朝要保持一定距離,而這些人在社會上又有很大的影響,殺他不得,只有靠籠絡,籠絡的最佳辦法,就是請他們來編類書。類書是編纂性質的書,不表現思想,但又是可以傳世的書,這對有 “編書情結” 的士大夫來說,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于是,組織編纂類書就成了新王朝安排前朝舊臣的 “兩全其美”的良策。如據宋王明清 《揮麈后錄》 載: “太平興國年間,諸降王死,其舊臣或有怨言,太宗盡收用之,讓他們在國家圖書館供職,編修群書,如《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之類。廣其卷帙,厚其待遇,以籠絡役使其心,這些降王舊臣最后大多終老于文字之間。”類書的功能,當然是備檢索之用,例如,要想知道泰山的掌故,翻 《太平御覽》的 “天部” 找到 “泰山” 條,就可以讀到古今詩文關于泰山的種種記載; 又如要想知道古代美女的故事,翻 《藝文類聚》 的 “人部”,找到 “美婦人” 條即可。古代編纂類書時參考引用的書籍,原書許多后來都失傳了,如漢代的緯書,只有一些片段還保留在古代的類書中,這就為后人了解這些佚書提供了線索,甚至能從中找到更多的資料,如現代通行的 《舊五代史》 就是清朝學者從《永樂大典》 中輯佚出來的。古代類書還有一種被學者特別看重的功能,就是校勘的功能,古書在傳抄翻刻的過程中,難免不出現錯訛,而編纂較早的類書,如《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御覽》等,卻可能保存了古書的原貌,因此便成為后代文獻整理專家比勘異文的重要根據。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管仲
下一篇:禮俗學·習俗·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