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話·鄭敏》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無聲的話,不是話
只是震波
聾了的耳朵
能聽見它
一個天南
一個海北
背靠著背
目光瞧向
相反的方向
突然,那聽不見的豎琴
琴弦顫動
所有的樹葉都顫抖了
他們轉過身來
聽著樹葉的信息
感謝自己是聾子
這是《心象組詩》之十二。我們久已被聲音所包圍。大聲疾呼、諄諄教誨、耳提面命、花言巧語、連續報導、小道消息、街談巷議、正式通知、莊嚴宣布。我們真的聽到了些什么嗎? 反正聲音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有機部分,你能否忍受一個無聲的世界呢?
看慣了有聲電影和電視的現代人,不妨體會一下觀看“默片”(無聲電影)時的人們的感受。你只需把正在收看的電視機的音量控制紐,撥到零刻度就行。你看到人們的嘴唇在噏動,手勢激烈,表情生動,眼神峻切,但你不知道他們說了些什么,他們的話語,成了“無聲的話”,這實驗有點兒滑稽。倘若你的滑稽態度漸漸消失,漸漸產生出一種嚴肅的心情注視這種不出聲的對話時,這畫面便呈現出一些令人感動的意味。
我們有時會做一些無聲的夢,萬籟寂然中影象一一掠過。有時,一些“心象”悄然涌現,靜靜地凝視我們或被我們所凝視。這首詩就像一段極短極短的“默片”,只有影象,沒有音響,用有聲的語言寫出一個無聲的世界。無聲的世界一如透明的世界是一種抽象,任何抽象都可能導向某些“形而上”的思考。在只有震波沒有音響的畫面中,顫動和眼神不再具有現實性,卻具有某種“超現實性”。這種“無聲的話”到底有什么非同尋常之處?
詩的第二節寫了人際之間的距離、隔膜和歧異。天南海北、背對著背,相距如此遙遠、視線又如此相悖,溝通似乎是永無可能了。甚至在摩肩接踵的擁擠之中或在面面相覷無言以對的時刻,人們也未必能夠溝通哩! 但是,詩人筆鋒一轉,一架隱在的豎琴無聲地顫動了,信息得到傳達,無聲的話語使人們回眸相向,靈犀相通。——為什么詩中說“他們感謝自己是聾子”呢?聽力健全的人不會去注意那種細微的震顫。在喧嘩與嘈雜之中,在激烈言辭或信口雌黃中,在老生常談或驚人之論中,在諾諾連聲或反唇相譏中,在甜言蜜語或惡語詬罵中,人們真的聽到了些什么嗎?人們說得太多也“聽”到了太多。那有聲的話語既揭示了什么又遮掩了什么,既表達了什么又混淆了什么。在說出一種意思時已污染了那意思,在確定一種意念時就禁錮了那意念。也許,應當把外在的“音量控制紐”撥到零刻度,用心來傾聽那“無聲的話”吧! 幸虧我們是聾子,才如此敏感地感到了那微弱而珍貴的震波!
古人說:“大音希聲”,又說:“勿聽之以音,乃聽之以氣;勿聽之以再,乃聽之以心”。用現代詩的形式抒寫出一種與古老的哲理暗合的“心象”,我們便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體驗了超越時空限制的、那種永恒的智慧。
上一篇:我來自親愛的黨心頭滲出的第一滴血·無名河(選一首)·林希
下一篇:《無題(選一首)·卞之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