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xué)·道教·寇謙之
北朝的道教改革家與北天師道的開創(chuàng)人。字輔真,生于上谷昌平 (今屬北京市)。寇謙之出身名門,自稱是東漢開國名臣寇恂的十三代孫,他的兄長是北魏坐鎮(zhèn)一方的大官。謙之早年就喜歡仙道,曾經(jīng)修習(xí)張魯之術(shù),但多年服食藥物都沒有見效,于是隨一位名叫成公興的道士一起入嵩山修道。實際上,寇謙之并不是那種自甘寂寞的隱遁超俗之士,而是既想長生不老,又想有一番大作為的人,所以成公興這樣評價他說:“先生很難即刻成仙,卻正好可做帝王師。” 他們在嵩山隱居修行了七年,成公興便死了,寇謙之一個人繼續(xù)在山中修道。公元415年十月的一天,據(jù)說他忽然在冥冥中看見有神仙乘云駕龍從天而降,自稱是太上老君,對他說:“嵩山之神上奏天廷,說是自從天師張陵離開世間以后,蕓蕓眾生就沒有了歸宿,而隱居此山的道士寇謙之,才具道行都可繼任天師之位。所以我特意來見你,親自授予你天師的稱號。” 不久,寇謙之又自稱與太上老君的玄孫會晤,據(jù)說太上老君的玄孫賜給他一部 《箓圖真經(jīng)》,并命他以后出山,輔佐北方太平真君。當(dāng)時,寇謙之在中國北方已經(jīng)有相當(dāng)?shù)闹龋?dāng)這兩段神話傳開后,更是使他大放光彩。許多信徒慕名前往,嵩山一時成為道教的圣地。寇謙之以 “清整道教,除去三張 (張陵、張衡、張魯) 偽法”自命,成功地發(fā)動了旨在使道教“現(xiàn)代化” 的宗教改革。他以葛洪《抱樸子》所提倡的神仙信仰為中心,并引入儒家 “治國平天下”的濟世精神,革除了早期天師道中的租稅錢米、男女合氣等陳規(guī)陋俗和裝神弄鬼、化符念咒等巫術(shù)迷信,創(chuàng)設(shè)了一套新的齋醮科儀,男女信徒只要在家立壇,朝夕禮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道教面目由此一新,世稱北天師道。公元424年,在北魏當(dāng)朝宰相崔浩的親自安排下,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拓跋燾在皇宮召見了這位名震天下的一代宗師,接受了他獻(xiàn)上的 《箓圖真經(jīng)》。寇謙之稱這部 “天書” 與古代的 《河圖洛書》 一樣,是太平真君承天受命的象征。說得皇帝心花怒放,把他奉為上賓,寵信非常。于是,北天師道聲勢大震,很快就席卷了整個北方。后來,在北魏對周圍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中,寇謙之的意見起了決定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下詔改號 “太平真君”,年號也改為 “太平真君”,第二年在京城修建天師道壇,并親自前往道壇接受寇天師頒贈的符錄,同時封他為國師。寇謙之為帝王師的夢想成真,道教也首次獲得了國教的地位。
上一篇:政治學(xué)·制度·宰相
下一篇:宗教學(xué)·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