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制度·翰林院
古代王朝的“智囊”機構或“儲才”之地。“翰林”本義是文翰之林,與 “儒林”相別。始置于唐初,本為文學、藝術、醫學、方伎、僧道等各種人才在內廷的供奉之處,甚至還有 “茶翰林”、“酒翰林” 之稱,實際上就是宮廷侍從院。唐詩人李白就曾經作為文學侍從,供奉翰林。唐玄宗時,在供奉內廷的翰林院之外,別建學士院,選任有文學的朝臣充任翰林學士,作為皇帝的顧問和秘書官。翰林學士與翰林供奉在身份、品級、職務等方面有天地之別,翰林供奉只是宮廷侍從,而翰林學士則是皇帝的“智囊”兼“筆桿子”。唐代后期,往往以翰林學士直接升任宰相,故特為文學之士羨慕。宋朝分設翰林學士院與翰林院,兩者的區別與唐代相同,讀書人向往的自然是翰林學士院,而不是翰林院。蘇東坡就曾經作過翰林學士。明代撤銷供奉內廷的翰林院,而將翰林學士院正式更名為翰林院,院長稱學士 (正五品),屬官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并從五品)、侍讀、侍講 (并正六品)、修撰(從六品)、編修 (正七品)、檢討(從七品) 等名目,習慣上統稱“翰林”。新考中的進士,如果文學優等,書法漂亮,被選進翰林院見習,稱為 “庶吉士”,三年后經過考試決定去留,或者授編修,或者授檢討,外放者多出為州縣官。翰林院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兼秘書處、圖書館、國史館等功能,是皇帝的 “智囊團”,其掌院學士 (院長) 多由六部尚書 (部長)兼任,明代中期以后,六部尚書 (部長) 和侍郎 (副部長) 多出身翰林。清代沿明制設翰林院,但其級別有所提高,掌院學士升為從二品,由朝廷大臣兼任,而大學士 (文臣最高的頭銜),以及在南書房行走的漢族官員,非翰林出身不可。近代名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是翰林出身。翰林院并非掌握實權的中央機構,而是一個人才薈萃的清水衙門。盡管如此,讀書人仍夢寐以求著被 “點翰林”,因為這是進入上層的階梯,意味著今后名利雙收。在一般人心目中,“翰林”是一種國家給予的殊榮,是學者文人的最高榮譽。直到現代,郭沫若還曾經建議將中國科學院院士稱為 “翰林”。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羌
下一篇:史學·史部·考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