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佛教·玄奘
中國佛教史上最博學的翻譯家,法相宗創始人。因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而被尊稱為 “三藏法師”,俗稱 “唐三藏”。他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和尚,人稱 “唐僧”。俗姓陳,河南人。幼年因家貧隨兄住洛陽凈土寺,十三歲正式出家,二十三歲在成都受具足戒,研究佛教經論。由于深感當時諸家師說不一,甚至經典也互有出入,于是萌生了到佛祖的家鄉印度留學的念頭。他先向朝廷申請,說是欲繼東晉名僧法顯西行求法的故事,前往印度取經,但未獲批準。公元629年,長安一帶發生嚴重饑荒,朝廷允許僧俗四出自行謀生。玄奘乘此機會偷越國境,涉流沙,過雪山,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終于來到當時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從戒賢大師學法。不久,玄奘就名聲大振,僅次于戒賢。當時,在那爛陀寺有僧眾四千多人,加上客居及求學的僧俗,總數超過萬人,但精通五十部經論的“三藏法師”只有十人,玄奘便是其中之一。五年后,玄奘遍游印度數十國。戒日王 (北印度國王,詩人) 特為他在京城設 “無遮大會” (一種以布施為中心的法會),到會的有印度的十八個國王及僧俗數十萬人,盛況空前。玄奘登壇宣講大乘教義,獲得極大成功。據說,他曾將所著之論書寫在場門,并按當時慣例表示,若有能破一偈者,他就 “截舌而謝之”。但經十八天會終,竟無一人能提出改動一字。從此,玄奘便成為全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大師之一。公元645年,玄奘婉謝印度國王和僧俗的一再挽留,帶著六百五十多部佛經,回到闊別了十七年的長安。玄奘西行取經的壯舉,轟動了朝野,唐太宗當即召見了他,特行嘉獎。此后二十年間,玄奘都在長安大慈恩寺埋頭翻譯他所帶回的梵語佛經,前后共譯出七十五部。數量之多,譯藝之精,不但前無古人,也后無來者,在中國佛教翻譯史上堪稱巨匠。全國各地以及朝鮮、日本等國的僧人都慕名前來求學,長安也就成了當時亞洲佛教的中心。在弟子窺基的協助下,玄奘還根據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理論,創立了法相唯識宗。玄奘引進的教義,都是印度 “原版”,正因為如此,有許多并不符合中國國情,所以三傳就告沉寂。但是,玄奘孤行十七載、身行五萬里、歷經百余國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卻在民間慢慢流傳開來,而且越傳越神,最后的結果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又增加了一部名叫 《西游記》 的神話小說。
上一篇:史學·史部·版本學
下一篇:文學·流派·玄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