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制度·洋務學堂
清末洋務派建立的新式學校。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以武力入侵的方式,徹底打破了延續數千年的 “華夏中心” 的傳統政治格局。為了適應對外交涉的需要,清王朝于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外交部的前身)。精通外語的外交人才奇缺。翌年,恭親王奕訢奏請在北京設立 “同文館”,這就是清朝官方開辦的第一所洋務學堂,也是我國第一所近代化的新式學校。起初,同文館以培養翻譯人才為主要目的,開設英、法、德、俄、日等語種,招收具有 “舉人” 或“貢生” 資格的士子為學生,聘請外國傳教士任教習,實際上是一所外語學院。一些頭腦清醒的貴族和官僚主張向西方學習,于是在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教授幾何、物理、測算等近代科學基礎理論以及有關軍工制造的基礎知識。此后,一批新式的洋務學堂陸續在全國建立起來,著名者有上海廣方言館 (1863)、廣州同文館 (1864)、福州船政學堂(1866)、天津電報學堂 (1880)、天津北洋水師學堂 (1881)、天津武備學堂 (1886)、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1890)、湖北采礦工程學堂(1892)、天津西醫學堂 (1893)、湖北武備學堂 (1895) 等。這些洋務學堂,都以西學為主要教學內容,打破了中國古典人文教育的舊傳統。與此同時,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各國派遣留學生,1872年,清政府終于選派了首批三十名學童赴美留學,在這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學童中,即有后來成為著名鐵路工程師的詹天佑。后又向英、法、德等歐洲國家派出留學生。1901年,清政府明令全國書院改為新式學堂,在省城的改為大學,在府城的改為中學,在縣城的改為小學,而在此前建立的京師大學堂 (即北京大學前身)為全國最高學府。1903年,張百熙、張之洞、榮慶等奉命擬定《奏定學堂章程》,正式確立了比較完備的新式學校教育系統,次年由清政府正式頒布施行。因1903年是農歷癸卯年,故稱 “癸卯學制”。
上一篇:政治學·學說·法治
下一篇:宗教學·道教·洞天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