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節日·寒食
紀念春秋廉士介子推的節日,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隋唐時多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宋代多在清明節的前三天。《荊楚歲時記》: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故又稱 “禁煙節”。寒食禁火的習俗,古已有之。據《周禮·秋官》 載,仲春三月,司烜氏(掌管火的官員) “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就是搖動著木鐸向國都居民宣布禁火令。禁火的原因,據鄭玄注釋說,是因為三月黃昏時分,火星將出現在南天,故用火之處須備風燥。也就是說,寒食禁火最初與古人的迷信有關。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人四時鉆木取火,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棗杏,秋天用柞楸,冬天用槐檀。每年冬天的火種用至寒食,被認為老了,便要禁火兩天,到清明才鉆榆柳取火,謂之新火。唐宋時的清明節還保留有皇帝賜百官新火的儀式。寒食禁火與紀念介子推聯系在一起,則是春秋戰國以后的事。介子推也叫介之推,原是晉國貴族,晉文公流亡國外前后十九年,介子推一直跟隨左右。有一次糧食斷絕,晉文公饑餓難忍,介子推便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晉文公回國掌權后,遍賞隨從臣屬,不知何故,卻漏賞了介子推。介子推秉性清高,不愿向晉文公爭賞,于是悄然離開國都,隱居在綿山。傳說,晉文公得知,后悔不已,再三請他出山,他總不應。晉文公便舉火焚山,原來是想逼使介子推出來,誰知介子推不改初衷,竟被燒死。晉文公為了悼念他,便下令全國,禁止在介子推被燒死的日子生火煮食。顯然,寒食禁火以紀念介子推,是后起的習俗,但卻更符合傳統社會的心理需要,因而這個說法流傳最久。
上一篇:禮俗學·禮制·賓禮
下一篇:政治學·制度·察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