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品格·君子
儒教的理想人格。“君子”最初是少數王侯貴族的專稱,是一種身份地位的概念。在春秋時代,“君子” 一詞逐漸演變為“天子至于民” 的通稱。據 《白虎通義》說,“君” 的意思是群,子是丈夫的通稱,“君子” 就是男子的一種 “道德之稱”,而不管其身份地位如何。到了孔子那里,“君子”便發展為儒家的一種人格理想。孔子雖然從未對 “君子” 一詞的內涵與外延作過明確界定,但卻有非常完整的描述,如在德行方面: “君子喻于義”,“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在人格方面: “君子固窮”,“君子義以為上”; 在修養方面: “君子修己以敬”,“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泰而不驕”,“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在處世方面: “君子中庸”,“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蕩蕩”,“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在知識方面: “君子博學于文”,“君子不器”,“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等等。又說“君子”有三戒: 少年戒色,壯年戒斗,老年戒得; “君子” 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 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總而言之,“君子”是一種完美的人格境界,連孔子都自謙地說: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又說: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就是后世所謂 “智仁勇三達德”,也就是儒家 “君子”理想的三要素。但與 “圣人”比較起來,“君子” 并非高不可攀,所以孔子要求弟子成為 “君子儒”,荀子則將儒家之學稱為“君子之學”。儒家雖以 “圣賢”為人生終極關懷,如荀子所謂“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但實際的追求,還是成為 “君子”。“君子” 是常人經過努力都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在傳統的話語中,“君子” 也就成為一種普遍的尊稱,類似西方的 “紳十”。
上一篇:史學·史籍·后漢書
下一篇:哲學·人物·周敦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