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沅
飛事親至孝,家無姬侍。吳玠素服飛,愿與交歡,飾名姝遺之,飛曰:“主上宵旰,寧大將安樂時耶!”卻不受。玠大嘆服。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以習之。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愿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卒有疾,親為調藥。諸將遠戍,飛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無犯。善以少擊眾。凡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謀定而后戰,故所向克捷。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飛曰:“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每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好賢禮士,雅歌投壺,恂恂如儒生。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這篇文章節選自清人畢沅編的《續資治通鑒》宋紀一二四卷。作者在斷斷續續地敘述了岳飛一生的戰斗歷程及其被害過程之后,寫下了這段結論性的文字。這是對岳飛其人蓋棺論定的“鑒定”,是對他一生行事的“總結”,同時也是一篇簡潔生動的人物傳記。
在二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岳飛以其非凡的才干,立下了赫赫戰功,要記的事情當然很多;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高度概括、突出岳飛精神的主要點,那就要頗費一番匠心了。在這篇簡短的文字中,高明的作者始終抓住岳飛一生“精忠報國”、不顧身家的高貴品質,以此作主線來組織材料,以簡馭繁,記敘了豐富的內容,表現了岳飛超乎尋常的忠肝義膽和杰出才能。圍繞這個中心,文章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飛事親至孝”到“天下太平矣”,表現岳飛思想品德上的清正廉潔。這一層記敘了兩件事,一件是吳玠送“名姝”給岳飛,而岳飛“卻不受”;另一件是寫岳飛回答別人的問題,“天下何時太平”。這兩件事都很有典型意義,給人印象很深。第二層從“師每休舍”到“東南民力竭矣”,重點表現岳飛軍事上的杰出才能。這一層記敘的事情很多,既寫了岳飛注重軍事訓練,嚴肅軍紀,秋毫無犯,又寫了他關心將士疾苦,深于謀略而善以少擊眾,精通用兵之術,等等,進一步表現了他在長期的軍事斗爭中的豐富經驗,也點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根本原因,而岳飛這位一代良將的光輝形象也就愈加清晰可見了。第三層從“好賢禮士”到末尾,表現岳飛性格上的儒雅之風,指出了岳飛其人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全篇雖然只有三百來字,但由于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岳飛的思想、性格和才能,一個憂國憂民、能征慣戰而又謙恭好士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特別生動而豐滿,表現了作者在藝術上的高度概括的能力。
文章雖短,但在寫法上卻頗為講究。首先是在詳略上很有分寸。第一、第三層都比較簡略,作者把重點放在第二層上,因為岳飛作為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主要是以民族英雄、抗金將領而出現的,而他一生中的主要經歷又都是在軍旅之中,所以必須集中筆墨寫他的杰出的軍事才能。第一層可以看作是先作鋪墊,第三層則是補充。全篇詳略有序,各部分比例協調,組成有機的整體。其次是在記敘上,筆墨富有變化。第一層主要是通過對話來表現岳飛的精神世界。“主上宵旰,寧大將安樂時耶!”“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這些擲地作金石聲的語言,生動地表現出岳飛的高貴品質。第二層改變寫法,變為以寫行動為主,表現出他在治軍方面的種種作為,取得了卓越的軍事成就。記言與記事相結合,既互相統一,而統一中又有對比,讀來相映生輝,格外生動。同時,文中還注意了前后照應。開始敘述岳飛不受吳玠所遺“名姝”,是表現他在家庭生活中的自奉簡約,而后面寫到每調(征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是表現他對軍隊耗費人民資財的不安。家里、軍中,兩者遙相呼應,突出了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精神。中間寫到“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無犯”,最后說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前后顧盼,表現出不貪財、不伐功的可貴品質。這種照應穿插,使全文渾然一體,結構上顯得謹嚴。
此外,本篇行文下字,特別簡潔、準確而又生動。全文是根據《宋史》三六五卷《岳飛傳》的評述改寫的,刪除了一些繁冗之處。如《宋史》寫岳飛事母很孝,說:“飛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訪迎歸;母有痼疾,藥餌必親;母卒,水漿不入口者三日。”這里,根據文章需要,只以“事親至孝”四個字來概括,使文章一開始就顯得特別簡勁洗練。岳飛回答吳玠,原文作“主上宵旰,豈大將安樂時!”作者易“豈”為“寧”,使文辭更為典雅;增加一個“耶”字,語氣頓出,特為生動。尤其是“恂恂如儒生”一句,原文為“書生”,一字之易,更見出作者的苦心。書生者,尋章摘句之徒耳,而“儒生”,則有博通經史、希望治國安邦之意,這才和岳飛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相吻合。而且,據《宋史》記載,岳飛少時,“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用“儒生”來概括,也更加準確,符合事實。
〔注〕吳玠(1093—1139):南宋名將,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屢破金軍。官至四川宣撫使。宵旰(gàn):“宵衣旰食”的略語。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飯。用來稱頌帝王勤于政事。注坡:謂從斜坡上急馳而下,與“跳壕”同為當時軍事訓練科目。統制:南宋軍官名,隸屬于都統制。
上一篇:范仲淹《岳陽樓記》全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韓愈《師說》全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