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附:語言學·直音法
古代漢語的一種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來給漢字注音,如陸德明 《經典釋文·毛詩音義》: “樂音洛”、“大音太”、“忉音刀”等。直音法的優點是簡單,缺點是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是冷僻字,就無法注音,即使注了,也難以識讀。還有一種“讀若” 法,“讀若” 也作 “讀如”、“讀為”、“讀曰”,即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比擬所注字的讀音,使人由彼字的讀音推知此字的讀音。如許慎 《說文解字》:“芨,讀若急。” 這其實也是一種直音法。“讀若法”有時也用以說明文字通假,解釋字義,如 《禮記·儒行》 “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讀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信” 在這里是假借字,應讀成“伸”,音義皆同,即 “竟伸其字”。又如顏師古 《漢書·谷永傳》“湛湎荒淫” 注: “湛讀曰沉。”“湛湎” 即 “沉湎”。“讀若法” 簡單易行,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經常只能得其相似,其準確的讀音可口授而難以筆傳。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皇清經解
下一篇:宗教學·道教·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