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晉書
130卷。唐房玄齡(579~648)等撰。房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市)人。隋末進士,后任秦王李世民王府記室,協助籌謀統一,取得地位,官至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后封為梁國公。《晉書》是官修史書,參加撰寫的有令狐德棻、李淳風、李延壽等二十多人。而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為監修。房玄齡官位最高,即題房玄齡撰。褚遂良(596~658或659),字登善,錢塘(今杭州)人。唐朝大臣、書法家,文史淵博。唐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主張維護禮法,官至右仆射,世稱褚河南。后來他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屢次被貶而死。許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域(今浙江富陽西南)人。唐朝大臣,高宗時官至禮部尚書,助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又助武則天逐走褚遂良,后任中書令,掌朝政,曾監修國史。魏晉南北朝以后,經、史、子、集四部正式確立,史籍形成了獨立學科。所以編撰《晉書》有二十多家。到唐初流傳還有18家《晉書》。如臧榮緒的《晉書》為唐初前較完整本。因唐太宗對多家都不滿意,詔令重修史,撰《晉書》。《晉書》編撰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開始,貞觀二十年(646)成書的,共130卷。前后只用3年時間就編成了。材料的基本來源一是前十八家《晉史》等,二是晉朝國史,如起居注等(有二十多種起居注),三是史料雜著,包括晉朝舊事,五胡十六國史及三種雜說。主要以臧榮緒的《晉書》為底本,參考各種資料而成。《晉書》記事上起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下迄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共156年的歷史。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帝紀十卷中有西晉四個皇帝,東晉十一個皇帝,共十五個皇帝。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西晉奠基人,也列入帝紀。有一人一紀,有二或三人一紀。志二十卷,大體與《漢書》相近。如食貨、刑法、地理、職官俱備,只沒有藝文和溝洫二志。其中《天文志》、《律歷志》一般認為內容精確得體。列傳七十卷,傳目與前史大致相同,只是把后妃從《后漢書》的本紀中移到列傳之首了。類傳新增了《忠義》、《孝友》、《叛逆》三個名目。唐代重視孝道,唐玄宗親自為《孝經》作了注。《叛逆傳》之中把農民起義領袖人物擺在傳內,開一先例。列傳中記載了七百多個歷史人物。有許多可靠的重要資料。載記三十卷是新設立的一個名目,即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少數民族在我國境內與晉同時存在,就采用了“載記”這個名目。這是個創新。《載記》是在北魏崔鴻撰《十六國春秋》100卷的各國史籍和起居注基礎上改編的。記的是西晉滅亡前后華北四方所立諸侯王國的歷史,前趙三卷,后趙、前燕、前秦、后秦四卷,前漢、后燕、南燕各二卷,南涼、北涼、后涼、夏各一卷,西秦與北燕合為一卷,另外漢人張軌的前涼、李暠的西涼作為列傳,不在載記之列。載記是承認各國獨立地位的。
《晉書》原稱《新晉書》,后因臧榮緒《晉書》失傳,而改稱《晉書》。《晉書》強調儒家的說教,把《魏書》、《節烈傳》改成《烈女》,《孝義》改為《孝友》,《節義》改為《忠義》。《晉書》有《食貨志》,自《晉書》補寫《食貨志》,以后歷代正史(除《新五代史》外)都立了《食貨志》。關于《晉書》的整理,清代校刊補正較多。吳世鑒的《晉書校注》130卷,1928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印。1955年出版的姚懷箴的《晉書纂注》十卷,為《晉書》帝紀作注,比《晉書校注》更詳細,可供參考。清人周濟的《晉略》是《晉書》的一個簡本。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晉書》附有何超的《晉書音義》,可供參閱。
上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春秋爭霸
下一篇:古代教育·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