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春秋爭霸
春秋時王權衰落,各諸侯國之間為爭奪領土、財物、擴大政治影響而互相攻伐的戰爭。在戰爭過程中,相繼出現了實際左右全國政局的霸者,即指“春秋五霸”。“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平王東遷后,王室疆土不斷受到諸侯和周邊少數民族的蠶食,由六百平方里到最后的一二百平方里的范圍之內,僅在河南西部小范圍局促,弱如弱小諸侯。天子的地位日益下降,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勢力。而各諸侯國則國勢日盛,危及王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初,首先是鄭國與天子抗衡。鄭由于奉擁周平王東遷有功,鄭武公和鄭莊公相繼為平王任為卿士。鄭勢力日強,周王想解除鄭莊公的卿士職務。平王死后,桓王繼位,另任用虢公為卿士,于是“周鄭交惡”,公元前707年,桓王率蔡、衛、陳三國之師伐鄭,戰于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鄭軍“射王中肩”,從此,天子威信更加低落,僅存共主的虛名。周天子對諸侯失去控制,這是大國爭霸的前提。
繼頗有霸業的鄭莊公之后,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齊桓公(前685~前643)任管仲(?~前645)為相,改革內政,其主要措施是整頓行政機構,加強對士農工商的管理,改革賦稅制度,實行軍政合一,“寓兵于農”,建立三軍,由此齊國國富兵強,奠定了稱霸的物質基礎。
前681年,齊桓公聯合宋、陳、蔡等國會盟于北杏(今山東東阿),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開始了他的爭霸事業。前664年,山戎伐燕,齊桓公北伐山戎,保衛了燕國。前662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臺),齊桓公出兵驅逐了狄人,并幫助邢人遷居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建立了新國家。前660年,狄又滅衛,殺了衛懿公,齊桓公派兵救援,并將衛的剩余人口遷到楚丘(今河南滑縣東),另立衛君,使衛復國。是謂“存邢救衛”。前656年,齊桓公又會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之師遏制北上爭霸的楚師,雙方對峙于陘(今河南偃師),勝負難決,結果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齊桓公的這些“攘夷”活動,使小國歸附于他。齊桓公又以“尊王”的名義多次派兵為周王平定王室的內亂,甚至召集諸侯派軍隊幫助周王戍守成周。前651年,齊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及宋、衛、鄭、許、曹等國召來葵丘(今河南蘭考)議訂盟約。盟約規定政治上各國要遵守宗法,重視禮制,尊重和培養賢才等。經濟上要求各國不要亂筑堤防,使鄰國受水害;不要囤積糧食,使受災之國買不到糧食。葵丘之盟是齊桓公霸業最盛時期,這些“尊王攘夷”活動使他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前643年,齊桓公去世,齊的霸業遂告結束。趁此機會,宋襄公妄圖接替齊桓公的霸業,于前638年率軍伐鄭,與楚的救兵相遇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宋敗,宋襄公本人也喪命。
齊、宋之后,晉國開始崛起。晉獻公(前676~前651)在位時,整頓內政,發展生產,統一了今山西南部地區,發展成為北方一個強國。獻公晚年,發生“驪姬之亂”,公子重耳趁著國內混亂出逃在外。他流亡了19年,回國后當了國君,是為晉文公(前636~前628)。晉文公在狐偃、趙衰等大臣協助下,獎勵生產,節省費用,增加財政收入,整頓吏治,“舉善授能”,作三軍,使長期內亂的晉國又振興起來。此時,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為王子帶趕跑,出逃避難,晉文公便接受狐偃“求諸侯莫如勤王”的建議,平定王室叛亂,殺了王子帶,并護送周襄王回到成周。事后,周王賜晉文公大片土地。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鄭、許師圍宋,宋派人向晉告難,晉以救宋為名,聯合齊、秦,于前632年,以三軍之眾,兵車七百乘伐楚。晉軍為避楚軍鋒芒,在開戰之前主動退軍“三舍”,至衛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晉首先集中兵力打敗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后采取誘敵深入的辦法集中兵力打敗楚軍左翼,使整個戰役獲得勝利。城濮之戰后,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黃河北岸)會盟諸侯,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周天子也應召參加,并冊封晉文公為侯伯。史稱“踐土之盟”。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雖在城濮戰敗,但卻一直沒有放棄中原爭霸活動。楚莊王(前613~前591),任孫叔敖為令尹,整飭內政,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軍事訓練,使國勢日強。前606年,楚莊王揮師北上,攻打陸渾之戎,把軍隊開至周疆洛水邊,周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楚莊王遂“問鼎之輕重”,表現出覬覦王權的野心。前598年,楚圍鄭三個多月,迫使鄭國君降楚求和,鄭亡對晉威脅很大,晉派兵救鄭。次年,晉楚會戰于邲(今河南滎陽東北),晉方掌政者號令不靈,軍中將領號令不一,結果晉軍大敗。前594年,楚又圍宋達九個月之久,宋向晉告急,晉畏楚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紛紛背晉向楚,楚莊王當上了霸主。楚莊王死后,楚國勢漸弱。晉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又重整旗鼓。前575年,晉楚又交戰于鄢陵(今河南鄢陵北),晉大敗楚師,又重新確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晉楚爭霸前后有80年之久。
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是春秋時期霸業十分強盛的霸主。宋襄公和秦穆公也有建立霸業的事跡。宋襄公霸業僅曇花一現。而秦穆公由于強大的晉國橫亙在秦國東方,他選擇了向西發展,“益國十二,遂霸西戎”。此外,在東南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曾建立過霸業。吳王闔閭(前514~前496),采用楚亡臣伍子胥的策略,于前506年伐楚,會戰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大敗楚軍主力,五戰五勝,攻下郢都,迫使楚昭王流亡。后因楚、越的救助,吳被迫撤兵。闔閭子夫差(前495~前473),先后敗越,征服魯、邾、衛等國,并伐齊。前484年,吳大敗齊于艾陵(今山東萊蕪西北)。前482年黃池(今河南封丘)之會夫差也以霸主自居。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臥薪嘗膽,進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仇醞釀。前482年,越趁吳北上會盟黃池之機,大舉攻吳,前473年,越滅吳。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于徐州(今山東薛縣),一時號稱霸主,橫行江淮。
春秋的大國爭霸雖然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但從整個歷史進程看,春秋時的大國爭霸戰爭超出了統治階級的主觀愿望。由西周百余“國”的紛爭,到春秋十四個諸侯國的爭霸局面,經過兼并戰爭,再到戰國七雄形成地區性的統一,為秦的全國性統一創造了前提。而且在爭霸戰爭中,一些國家吞滅了周圍部族“小國”,各族之間頻繁遷徙和交往,加強了經濟文化聯系,為民族的初步融合打下了基礎。春秋時期的華夏族在夏商周的基礎上發展壯大。在東方,以齊魯為中心,和散居的東夷部族逐漸融合。在西方,以秦為中心,融合了西戎各部。在北方,以晉為中心,與諸狄融合。在東北,以燕為中心,與山戎、北戎等族融合。在南方,以楚為中心,和諸蠻、西南夷逐漸融合。在東南方,以吳越為中心,和越人相融合。這些地區性民族融合,為后來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天文歷法·星圖
下一篇:古代典籍·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