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星圖
星圖是觀測恒星的記錄和查找恒星的工具。我國對星圖的繪制,至遲不晚于戰(zhàn)國時代。秦漢以前的星圖都已失傳,現(xiàn)存只是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的星圖,大概要算蓋圖,是蓋天說的產(chǎn)物,類似于現(xiàn)在所用的活動星圖。我國古代保留下來的或陸續(xù)出土的星圖,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示意性星圖,往往繪制在建筑物上或是墓頂、棺槨上,作為裝飾性的東西,比較粗略,內容也往往是不完全的,有的星圖甚至與一定的內容結合起來,反映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另一類是古代天文學家所使用的、科學性的星圖,常常表現(xiàn)全天或部分天區(qū)的星象,位置比較準確,可以讓人們了解古代天文學中對恒星的觀測和認識水平。
隨著天文學的發(fā)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到了漢代,出現(xiàn)了改進型的蓋圖。這種蓋圖由三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組成,最里面的稱為內規(guī),又叫上規(guī),它的半徑是觀測地的地理緯度,在上規(guī)以內的星辰,一年四季夜晚總可以看到,因而上規(guī)又稱之為恒顯圈;中間的圓圈代表赤道;最外面的圓稱為外規(guī),又叫下規(guī),下規(guī)之外的星辰一年四季都在地平之下,永遠看不見它們,因而又稱為恒隱圈。恒顯圈和恒隱圈與赤道圈的距離相等。這種蓋圖式星圖,又稱為圓圖,它對北極附近的星辰的相對位置能畫得比較準確,但離北極越遠,星辰的相對位置誤差就越大。為了彌補這種缺陷,隋時出現(xiàn)了一種橫圖。它采用直角坐標系,以緯度方向的量作縱軸,以經(jīng)度方向的量作橫軸。橫圖與圓圖相比,優(yōu)缺點正好相反,于是人們總結這二者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了橫圓兼用的星圖,它把上規(guī)以內的星辰畫成圓圖,而把上、下規(guī)之間的星象畫成橫圖,這是現(xiàn)代星圖畫法的先驅性畫法,這類圖最早的當屬敦煌星圖。現(xiàn)在介紹幾幅具有代表性的星圖:
(一)唐代敦煌星圖。敦煌星圖大約繪制于公元8世紀初,圖上有1350顆星。圖的具體畫法是,從十二月開始,按照每月太陽位置的所在,把赤道附近的星分為十二段,用圓筒投影的方法畫出來,最后再把紫微垣畫在以北極為中心的圓形圖上。圖中央有文字說明。它是我國流傳至今最早采用圓、橫兩種畫法的星圖,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星圖中星數(shù)目最多而且最為古老的一個星圖,比國外類似的星圖要早六百多年。它原先藏在敦煌藏經(jīng)洞中,后被英人斯坦因盜走,現(xiàn)今保存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內。
敦煌卷子星圖
敦煌卷子星圖
(二)吳越石刻星圖。這是五代時的兩塊星圖石刻,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天文圖。一塊于1965年發(fā)現(xiàn)于吳越國文穆王錢元瓘墓的后室頂部;一塊于1958年冬發(fā)現(xiàn)于錢元瓘的次妃吳漢月墓,也在墓的后室頂部。這兩幅石刻星圖的直徑約1.9米,圖上的星并不多,主要有二十八宿和若干北極附近的星辰,有180顆左右,畫得位置比較準確,圖上且有上、下規(guī)和赤道,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蓋圖式星圖實物。
蘇州石刻天文圖
(三)蘇州石刻天文圖。這塊石刻是南宋王致遠在嘉定七年(1217)所刻的,現(xiàn)存于蘇州。王致遠在與天文圖同時刻石的地理圖上記載說,天文圖的底本是南宋嘉王趙擴的教師黃裳于1190年前后畫的。它是一個蓋圖式星圖,總高八尺,寬三尺五寸,上部繪一圓形星圖,下部刻有簡介天文知識的文字。星圖本身直徑約85厘米(二十五寸),上面共刻有恒星一千四百余顆,星的位置比較準確。圖中外圓是南天星可見的界線,包括赤道以南55度以內的恒星;中圓是天赤道,直徑為52.5厘米;內圓(即內規(guī))是恒顯星,直徑為19.9厘米;黃道與赤道斜交,交角為24度,并按二十八宿距星之間的距離從天極引出寬窄不等的經(jīng)線,每條經(jīng)線的端點注有二十八宿的宿度。再外面還有兩個圓圈,圈內交叉,上面刻有十二辰、十二宮以及州國分野的名稱。全圖畫法冼煉,刻畫逼真,反映了當時天文學發(fā)展的水平,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也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星圖之一。
(四)宋蘇頌星圖。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全天星圖,是宋代天文學家蘇頌在他的著作《新儀象法要》中所附的一份星圖。圖共兩套五幅。第一套是兩幅橫圖和一幅圓圖;橫圖一幅為東方、北方,自角宿到壁宿;一幅為西方、南方,自奎宿到軫宿;圓圖為紫微垣星圖。第二套是兩幅圓圖,它們都是以赤道為最外界的圓,一幅北天,一幅南天,北天稱為《渾象北極圖》,南天稱為《渾象南極圖》。這套圖要比單張的圓圖或單張的橫圖進步。蘇頌圖上標的二十八宿距度的值和元豐年間(1078~1085)的觀測記錄是相同的,因而這幅星圖是根據(jù)當時的實際觀測而畫的。蘇頌星圖中央是一個空白圈,這是因為我國地處北半球,距南極35度以內的星象看不見的緣故。東北方中外官星圖包括星官129個,計有星辰666顆;西南方中外官星圖包括星官117個,計有星辰615顆,它是研究宋代天文學成就的寶貴史料。
(五)洛陽北魏星圖。于1974年從北魏古墓中發(fā)掘出來,它高達9.5米。星象圖中,銀河縱貫南北,星辰為小圓形,大小不一,共有三百多顆,星與星之間用連線相連,表示星宿,最明顯的為北斗七星。這幅星圖是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中年代較早、幅面較大、星數(shù)較多的一幅,它比蘇州天文石刻要早將近700年,比敦煌唐代星圖早要約四百年。
北魏墓星象圖
(六)河北宣化遼代星圖。它為蓋圖式星圖,星宿繪畫在2.17米的圓形范圍內,星宿且與美術結合在一起,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星圖的中心嵌有一直徑為35厘米的銅鏡,象征天空的中心,四周有蓮花瓣狀的圖案,每顆星用紅、藍兩種顏色的圓點表示,星與星之間有直線相連,在中心蓮花的周圍,東北繪有北斗七星。它上面既有中國古代的二十八宿,又有源于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在圍繞垂蓮的四周,繪有九大圓圈,正東偏南的代表太陽,其余八個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月亮、羅睺和計都。在星圖的第二層,按周天方位畫有二十八宿。星象圖中,總計有186顆星。星象圖的最外層,繪有黃道十二宮的代表圖象;西北為白羊宮,正西為金牛宮,西南為雙子宮,這三宮屬春季;西南為巨蟹宮,正南為獅子宮,東南為室女宮,屬于夏季;東南為天秤宮,正東為天蝎宮,東北為人馬宮,屬于秋季;東北為摩羯宮,正北為寶瓶宮,西北為雙魚宮,屬于冬季。古代星圖中黃道十二宮,首次在此圖中看到,反映了我國古代和外國在文化上的交流,有重大的認識價值。
黃道十二宮圖
(七)福建莆田明代星圖。該星圖長1.5米,寬90厘米,中央繪畫星圖,上下為說明文字。這幅星圖與蘇州石刻天文圖有不少相同之處,但星圖中繪有紅標尺,用帶毛的星表示“氣”,具有西方的特色,可說明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這幅星圖的中央還貼有羅盤,圖上的小圓和大圓分別相當于羅盤的內圈和外圈,這可說明我國民間對航海天文的重視,為研究我國古代的天文導航,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上一篇:歷代農(nóng)民起義·明末農(nóng)民大起義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chǎn)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春秋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