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侮·抗倭戰爭
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軍民抗擊倭寇——日本侵略者的戰爭。14世紀初,明朝建國前后,日本南北朝并立,內戰連綿,南朝戰敗的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劫掠活動,中國人稱他們為“倭寇”。明中葉以后,沿海奸商為牟取暴利,也鋌而走險,與倭寇狼狽為奸,武裝走私,亦商亦盜,與明代的海禁政策對抗。永樂年間,總兵劉江率遼東軍民在遼東望海堝大敗倭寇,殲敵二千余人。此后很長時間倭寇不敢侵擾。嘉靖年間,日本處于十六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想與中國通商,卻受到三年一次“朝貢”的限制。嘉靖二年(1523),明王朝由于日本貢使發生爭貢事件,便罷市舶司不設。日本商人的武裝走私便愈演愈烈。東南沿海人民備受騷擾。明廷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增派巡視東南海防的巡視重臣督察海防。三十三年(1554),朝廷派張經經營東南沿海防務,封其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當時倭寇侵擾主要在浙西富庶的蘇、松、杭、嘉地區。張經上任伊始,便選將練兵,加強蘇浙防務,任俞大猷為總兵,并令其與狼山總兵水陸相接應。各戰略要地也加強守備。
四月末五月初,倭寇徐海部四千余人進犯嘉興,經過幾次戰斗,倭寇退至王江涇。明軍此時對倭寇形成合圍之勢,北為盧鏜部,東為俞大猷部,南為胡宗憲部。四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張經親自督師,抵御敵軍5000人的進攻,危急時刻俞大猷部率兵2000救援,湯克寬部亦率舟師而至。五月一日,明軍三面合擊,斬殺二千余敵兵。倭寇殘部逃回拓林,縱火焚其大本營后,駕船二百余艘出海逃遁。王江涇大捷為明有倭寇以來“戰功第一”。其后張經卻由于嚴嵩黨羽趙文華的陷害,被世宗于當年十月處死。倭寇對閩浙沿海地區侵擾如故。正當倭患泛濫時,明朝軍隊中出了個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出身于軍事世家,嘉靖二十三年(1544)襲官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升任署都指揮僉事,管理三營二十五所,專門負責防御侵犯山東一帶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調任浙江都司僉書,司屯軍事;第二年,被推薦為參將,“分部寧(波)、紹(興)、臺(州)三郡”,不久又“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后,面對衛所軍制敗壞已深,沒有戰斗力的現狀,決定在“俗稱剽悍”的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夫,組織、訓練一支新軍。對于招募來的3 000新軍,戚繼光進行了精心訓練。首先他嚴明軍紀,要求士兵絕對服從命令,“出口就是軍令,就是說的差了,寧任差到底,決不改還”,士兵們“但遇號令”,必須“金鼓旗旙是聽、是看、是怕”。其次,戚繼光又尤為注意對軍士武藝的訓練。并創造“鴛鴦陣”的戰術,用以操練士兵。這種戰術將盾牌、狼筅、長槍、叉、鈀、棍、刀等長短武器聯合使用,各盡所能,密切配合。打起仗來,挨牌手在前面“低頭執牌前進”,其余兵仗筅“緊隨牌進”,“筅以救牌”,“長槍救筅”,“短兵救長槍”。倘情況有變,鴛鴦陣又可變為“三才陣”、“兩儀陣”,調整隊形排列。經過兩個月的訓練,這支部隊遂成精兵。戚繼光將其練兵方式方法載入他的《紀效新書》中。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肆騷擾浙東的桃渚、圻頭。戚繼光率領他的“戚家軍”,在龍山大敗倭寇,追擊至雁門嶺。倭寇逃遁途中乘虛襲擊臺州。戚繼光軍追至,殲其首領,于瓜陵江全殲其殘部。在仙居戚家軍又截擊了欲襲擊臺州的圻頭倭,俘獲一千多名倭寇,焚溺至死者無數。戚家軍九戰九捷,聲名遠播。此后總兵盧鏜、參將牛天錫又在寧波、溫州一帶大敗倭寇,浙東倭被蕩平。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患中心轉移到福建。戚家軍又開赴福建抗倭前線。倭寇當時在寧德附近海中一小島橫嶼結集,扎下大營,明軍已與其相守逾年。又有倭寇營于福清的牛田,其“酋長”營于興化東南,互為聲援。戚繼光先攻橫嶼,他讓士兵每人持草一束,填壕而進,斬敵首二千六百級,摧毀橫嶼。戚家軍乘勝進擊福清,打敗牛田倭,倭巢被搗掉,又追至興化,連克六十營,殺死倭寇千余人。
戚家軍班師回浙,大批倭寇重犯福建。戚繼光又入閩作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戚繼光與福建總兵官俞大猷、廣東總兵官劉顯,分三路進攻倭巢平海。戚家軍首先登上敵壘,劉、俞部隊亦相繼突入,斬倭2200名。此戰之后,朝廷升戚繼光為都督同知,世蔭千戶,代俞大猷為總兵。第二年,福建倭寇被肅清。廣東方面的倭寇二萬余人亦被廣東總兵俞大猷擊敗于海豐等地,擒斬殆盡。東南沿海幾十年的倭患被徹底解除,抗倭斗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史上光輝的一章。
上一篇:杰出人物·戚繼光
下一篇:抵御外侮·抗擊沙俄侵占我國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