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周易
我國古代現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學專著。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冠居“群經”之首。它運用象征性的符號,通過神秘的“占筮”的形式,蘊藉著極為豐富深邃的哲理。《周易》又名為《易》或《易經》,共12篇。“周”指周代,“易”是“變易”的意思。它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傳》各成書于不同的時期。《經》指《周易》古經,由筮與卦兩大部分構成,作為一部筮書,它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創作過程,但至遲成書于西周初期。它在古人陰、陽符號的基礎上,陰、陽符號三疊而形成8種不同的圖形,是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它們分別象征著天、地、雷、雨、風、火、山、澤八種不同的物體。八卦中任意兩卦相重,都可以組成新卦從而又推衍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以《乾》、《坤》開宗,以《既濟》、《末濟》作結,演示著事物從發生到形成過程中的諸演化階段。而相鄰的兩卦又是卦象的互倒,喻示著通泰與否,成功與未成功的不同狀態和向相反方向的轉化。在每一卦象的下面都有卦辭與爻辭,卦爻辭糅合進了民間短歌、歷史故事、筮人對吉兇征兆的預測,但其間也反映著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象征著事物的發展變化。《經》就是通過卦的排列、卦形的變化及卦爻辭來喻示哲理的。
《傳》是《經》產生以后,人們對《經》的解說,大致成書于戰國末期。其文辭有《彖傳》(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象傳》(上、下)七種十篇。故《傳》又稱《十翼》,意為《經》的羽翼,也稱《易大傳》。《易大傳》繼承了《經》的卜筮形式,用解釋《經》卦爻辭的方式對原《經》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和深化,使《周易》的內容更適合為發展變化了的社會服務,也更具有義理性和哲學性,它構筑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使《周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哲學著作其哲學思想極為豐富,主要包括:①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在時間上幽深久遠,在空間上廣闊無垠,而且存在著永不衰竭的運動。②天地、陰陽的交合造成了萬物的自由生長、生機盎然的局面。認為人也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社會同樣是天地、陰陽交感作用的結果。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的社會屬性同樣可用象征自然界的八卦、六爻來表示,因此,人類社會受自然界運動變化規律的制約,“人道”與“天道”相通。③認為天地萬事萬物無時不在發生變化,變化才是事物發展的絕對狀態。頌揚、肯定順天應人的社會變革。④在倫理上,認為夫妻、父子、君臣關系的產生、上下禮儀的確立,也是由“天地”所生。⑤認為“天地”、“陰陽”產生了美,為中國古典美學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總之,《易大傳》是以《易經》哲學為基礎,在對《經》文的闡釋、發揮中確立了自己宏偉的哲學體系。
關于《周易》的作者,歷來眾說不一。古人有“三圣人”之說,即伏羲創八卦,周文王推衍六十四卦,孔子作《易傳》,然而后人頗多懷疑,人們從大量的研究中發現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多人多時整理加工編纂而成的。《周易》一經問世,就對當時和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被奉為儒家最高哲學典籍,視為“大道之源”。人們從各個領域出發來研究《周易》,又把《周易》廣博深邃的思想內涵作為各學科的源藪,在研究《周易》的過程中,“象數”和“義理”兩大派別爭持不下,而近幾年,從天文、數學、醫學、氣功等方面的研究又使古老的《周易》煥發異彩。有關的研究著作很多,今通行本有《十三經注疏》中的三國魏王弼《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近人楊樹達《周易古義》、李鏡池《周易探源》、于省吾《易經新記》等。
上一篇:歷代農民起義·葉宗留、鄧茂七起義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周朝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