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元曲
元代文學的代表。由宋、金時期的散曲發展演變而來。包括雜劇和散曲二大部分。元雜劇是元代盛行的北曲雜劇,每一本戲大都由四折組成,少數由五折或六折組成。最前面或折與折之間有“楔子”,最前面的“楔子”起說明劇情作用,折與折之間的則起劇情銜接作用。每折均有曲、白、科。曲是雜劇主要構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一套曲子,每套套曲各用一個不同的宮調,各個宮調都有屬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的連套方式有規定。套曲又由序曲、正曲、尾聲三部分組成,最短的套曲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聲一支。長一些的則由十幾支曲子組成,最長的由二十幾支曲子組成。每一套曲子的曲詞,只用一個韻腳,而且一韻到底,不能換韻。白是賓白、說白。即道白,是雜劇中“說”的部分,起輔助作用,“白”又分為韻白和散白兩大類,韻白是用詩、詞、韻語等作說白,主要是在念上場詩和下場詩時用。散白是用非韻語的散語作說白,又有獨白、對白、帶白、插白、旁白、分白等??剖请s劇中有關動作、表情、效果等的舞臺指示。此外還有題目正名,在全劇末尾,由兩句或四句韻語組成,說明劇本的思想內容,作為全劇收場語。又有角色即劇中人物類型,大致有末、旦、外、凈、丑、雜等六種。整個元代,是雜劇的輝煌時期,所創作雜劇作品達六百種左右,作家大約有二百人,現存雜劇有一百四十多種。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成就最著。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馬致遠的《漢宮秋》是元雜劇的代表性作品,代表著元雜劇的最高成就。
散曲分小令和散套兩種,小令又分尋常小令、重頭、帶過曲、集曲四種。散曲則分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三種。所謂小令,尋常者即單支曲子,曲詞大都一韻到底,相當于詩的一首或詞的一闋。重頭者即將聲調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調重復填寫,成為幾首,這首和另一首用韻可以不同。帶過曲者是以二支或三支不同曲調的曲子組成一曲,曲與曲間音律必須相接,詞一般填到三支為止。集曲者是將幾支甚至幾十支不同的曲調,每調截取一句或數句,組成一只新的曲調,標一個新曲調名。其名一般是在原來曲調中各取一個或兩個字組成。所謂散曲,又叫套數、散套,由兩支以上同一宮調的不同曲子相聯,有首有尾。其詞又必須首尾一韻到底,不得換韻。北曲散套由支曲(或兩支以上)和尾聲兩個部分組成。曲要同一宮調或宮調不同而笛色相同。南曲散套由引子、正曲和尾聲三部分組成,正曲為兩支或兩支以上同一宮調或宮調不同而笛色相同的南曲相聯而成。南北合套則是在一套散曲里兼用同一宮調的南曲和北曲的聯套方式。元代是散曲的黃金時代,根據流傳至今的作品推算,作家大約有二百多人,今傳有專集的只有張可久、喬吉、張養浩等三人,其他人之作則散見于曲選、曲譜等書中。馬致遠的小令《越調·天凈沙》、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睢景臣的散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等等是散曲中有名的作品。元代散曲,今均集于隋樹森所編《全元散曲》中。
上一篇:古代典籍·元史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元朝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