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交食及交食觀測法
對交食的觀測,對其規律的認識,代表著古人對日、對月的認識水平。對交食的觀測,主要包括日食、月食等方面,從上古至清末,各代史籍共為我們留下了日食記錄一千六百余項,月食記錄一千一百余項。古人觀測日月食,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驗證歷法,東漢劉洪就曾說過:“效歷之要,要在日蝕。”從這時起,以交食驗證歷法便成為一種定例。古人知道,日食發生在朔,月食發生在望,但并不是每次朔望都會發生日月食,對其原因,北宋沈括總結說:“日、月之行,月一合、一對,而有食、不食,何也?予對曰:黃道與月道如二環相疊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食;正一度相對,則月為之虧。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陵掩。正當其交處,則食而既;不全當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食。”因為月道(白道)和黃道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相交有一交角,因此,即使月亮和太陽的黃道數相同,只要它們離黃白交點夠遠,就不可能發生日食,只有在離開交點一定距離之內,才有日食發生。
月食的情況則相仿。這個能發生食的最大距離,古人稱為食限。確定了黃白交角,就可進一步來確定食限。食限受日、月運行不均勻性的影響,有一定的視差,古人稱之為食差,并已考慮到了地理緯度不同,季節不同對食差的影響。由于日、月、地三者都在不停地運動,日食時月亮影錐在地面上迅速移動,所經過的地區就是食帶,其中月亮本影錐所經地區能見到全食,其它地區只能見到不同食分的偏食。元代人李志常所撰《長春真人西游記》中曾記述了三個不同地點在不同時刻所見到的同一次日全食的情況,是有關食帶的最早記載,為我們研究古代交食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對于日、月食發生時的虧起方位,后尚書令黃香說:“日食皆從西,月食皆從東,無上下中央者。”說日食總是從西邊緣開始,逐漸向東,月食則總是從東邊緣開始,逐漸向西、三國時代的景初歷(237)提出了判別虧起方位的辦法,唐代《大衍歷》進行了總結:“月食:月在陰歷,初起東南,甚至正南,復于西南。月在陽歷,初起東北,甚于正北,復于西北。其食二十分以上者皆起于正東、復于正西。”“日食:在日陰歷,初起西北,甚于正北,復于東北。日在陽歷,初起西南,甚于正南,復于東南。其食十二分以上者,皆起正西,復于正東。”
對交食周期的認識和逐漸精密,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巨大成就。早在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史記》中,已記下了當時對交食周期的認識,這比歐美要早很多年。從那時起,歷代編訂歷法都要對交食周期進行研究和改進。所謂交食周期,即交食重復出現的時間間隔,因為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的運行都是有規律的,在經過一個交食周期以后,它們三者又大致回到了原先相對的位置上。至于交食周期的計算方法,對交食預報的計算方法,請參看“中國古代天文學計算方法之六”
中國古代觀測交食,在明清望遠鏡傳入中國之前,主要有四種方法:目測法、水盆法、油盆法、小孔成像法。①目測法:用肉眼直接進行,最為方便,但會傷害眼睛,且精度不高。②水盆法:出現較早,漢代文獻中就有記載。在交食將要發生的時候,用一盆水,從早到晚觀察,也較為簡單。③油盆法:在宋代的記載中才出現,同水盆法相比,只是以油代水而已。以上三種方法,在1980年曾組織了一次模擬觀測,食分感知限可達到一分以下,證實了宋時程大昌在《演繁露》中的一次記載(他記的是一次油盆法觀測,食分不到一分),古史中對一分以下的日食記錄并不少見,其可靠性還是很高的。④小孔成像法:即以小孔投影進行觀測。1288年,元代王惲在《玉堂嘉話》中就有這種方法的記載:“凡日食,于窗隙間穿紙如錢許,取影視之,可見食分之多寡。東缺則西見,西缺則東見。”后來,郭守敬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成了仰儀,可觀測太陽的坐標,觀測日食。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二十四史
下一篇:小說·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