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中國古代的詩歌
在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詩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以至于人稱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的詩歌不但起步早,而且起點高。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產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大約六百多年的詩歌,是我國詩歌光輝燦爛的起點。《詩經》重章疊句的結構,雙聲疊字疊韻的語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美感,開辟了中國詩歌的道路,對后代的詩歌創作有深遠的影響。產生于戰國末期以屈原的作品為主的楚辭表現出了與《詩經》顯著不同的面貌:篇幅加大了,句式加長了,華美多彩的文辭寫出了奇幻的想象,帶來了明顯的神話色彩,表現了更豐富的情緒和美感。楚辭杰出的藝術成就,使它取得了與《詩經》同等的地位,并稱“風騷”(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指楚辭的代表作《離騷》)。在后世的李白、杜甫等人身上,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深遠影響。
承繼先秦時代的東西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及隋,歷時八百余年。比起《詩經》和楚辭,這一時期的詩歌有了許多發展變化,對中國詩歌的最強音——唐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體裁樣式的更新:五言詩取代了《詩經》的四言體、楚辭的騷體;七言詩也在這個時期產生了。南朝齊梁時,由于受聲韻學發展的影響,詩人們在詩歌創作中注意區別四聲,加上晉宋以來詩歌中形成的對偶,使五七言詩向新的方向發展為唐代近體詩的完成準備了條件。此后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止,五七言詩就成為我國詩歌史上最重要的兩種形式,產生了眾多的著名詩人和佳作。
這一時期的詩歌,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兩漢時代;曹魏西晉時代;東晉、南北朝及隋朝時代。兩漢時代約四百余年,主要標志是五言詩的產生和發展。這一階段的詩歌,主要由樂府詩和文人詩兩部分組成。樂府詩是朝廷音樂機關——樂府,配制音樂演唱的詩歌。漢代樂府詩現存約五六十首,有的來自民間,有的是不能確知其名的文人對民歌的仿作。后人統稱這幾十首詩為“古辭”,現代則稱為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故漢樂府民歌多敘事詩。長詩《孔雀東南飛》是其間的杰作。樂府詩的語言和表現手法也極富于創造性。句式多樣,有四言詩、雜言詩,更多的是新興的五言詩。產生于民間的五言詩,影響、推動了文人去創作五言詩。這是中國詩歌史上民歌影響文人創作的一件大事。漢樂府民歌對后世文人影響很大,從漢末建安到明清時代,屢有詩人仿效。漢代文人詩,現存數量不多,創作于東漢末期的《古詩十九首》可為代表。這一組詩藝術造詣很高,被后世文人奉為五言抒情詩的典范。
緊承兩漢且歷時百年的曹魏、西晉時代,詩歌發展的顯著特色是“五言騰踴”,五言詩確立了在詩壇的統治地位。曹魏又可以分為建安、正始兩個時代。建安時期,頻繁的戰亂使社會各方面都遭到了嚴重破壞。文人們憂時傷亂,悲嘆人生的易逝,渴望建立不朽的功業。這三者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的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的主要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其門下的建安七子和女詩人蔡琰。曹植的成就最高。正始文學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由于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激烈殘酷,正始文學顯示出了與建安文學不同的風貌。西晉時代,文人很多,除稍早的傅玄、張華,稍晚的劉琨、郭璞外,又有所謂“三張(張載、張協、張元兄弟)二陸(陸機、陸云兄弟)兩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之目。其中陸機、潘岳并稱“潘陸”,在當時評價最高,代表了西晉文學的主流;左思、劉琨則表現出了另外的特點。
歷時約三百年的東晉、南北朝及隋代,不僅五言詩進一步發展,有了不少的新變化,七言詩也有了初步的發展。代表作家有開創了田園詩派的陶淵明,開創了山水詩派的謝靈運及其后繼者謝朓,在七言詩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鮑照,由南入北后詩風大變的庾信,等等。南北朝時代,樂府民歌出現了新的面貌。南朝民歌絕大部分是五言四句體,是后代五言絕句的先聲。語言天真活潑,風格婉轉纏綿,其強烈的抒情風格和明朗自然的語言,對南朝和唐代文人的不少抒情小詩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與此同時的北朝民歌則表現出了迥異的風貌。有名的《木蘭詩》和《敕勒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經過漢魏六朝時期八百余年的醞釀和發展,詩歌在唐代達到了它輝煌的頂峰。唐代詩人之多、作品之眾都超過以往各代。《全唐詩》就已收錄了二千三百多人的近五萬首詩作。唐詩的內容不僅空前廣泛,藝術上也達到高度純熟的境地。除李白、杜甫兩個最偉大的詩人外,其他如陳子昂、孟浩然、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李賀、杜牧、李商隱等,也都各自具有獨創的風格。在詩歌史上形成了百花爭艷的繁盛之勢。唐詩還完成了我國古典詩歌各種形式的創造。古體詩的五古、七古、樂府歌行;近體詩的五、七律絕和排律,無不具備。這些形式,上承風騷,下啟詞曲,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流傳最普遍,影響最深遠的詩體。唐人在這方面的成就,幾可說是空前絕后。這一時期,還產生了一種與音樂關系極為密切的新體詩——詞。詞大約產生在初盛唐時。經過了在民間的長期流傳,影響推動了文人的創作。晚唐的溫庭筠是第一個以詞名世的作家。五代時期,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溫庭筠和西蜀詞人的詞大多收錄在《花間集》中,因此被稱為“花間派”。這一派的詞,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特色,對后來詞人均有很大影響。南唐的詞人以馮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為代表。其中李煜尤為出色,是整個詞史上的一流大家。南唐詞風對宋人有很大影響。
隨后的兩宋,在詩歌的創作上表現出了與唐詩不同的風貌。宋代的詩歌,雖不能和唐詩并駕齊驅,但在詩歌的語言技巧方面卻有明顯的創新和發展。蘇軾、黃庭堅、王安石、陸游等人都是自成一家的大詩人。在黃庭堅的影響下,還形成了在宋詩中影響很大的江西詩派。與宋詩相比,宋詞更具藝術獨創性,以至于后人以宋詞為宋代文學的代表。詞在兩宋達到了極盛,名家輩出。柳永、晏殊、晏幾道、歐陽修、蘇軾、秦觀、賀鑄、李清照、周邦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張炎等人,都是兩宋詞壇上的佼佼者。尤其柳永、蘇軾、周邦彥、姜夔四人,在詞史上有重大影響。除兩宋詩人外,金末的元好問,詩詞創作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當詞在文人手中越來越雅化的同時,在民間卻沿著另一條路發展。在北方,結合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的音樂,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詩體——散曲。元明時代,雖然詩歌創作陷入了低谷,沒有出現有大影響的詩人,但是元代的散曲創作卻放出了異彩,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后人將之與唐詩宋詞并列,作為元朝文學的代表。重要的散曲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喬吉、張可久、徐再思、貫云石等人。清代詩詞,號稱“中興”。不僅在清朝中葉出現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大詩人龔自珍,而且還有乾嘉體、同光體等各種不同的詩歌流派。清代詞壇,也是流派紛呈,名家迭現,從清初直延續到晚清。使得元明之際沉寂的詩詞創作重現繁榮之勢,超越了元明,直追唐宋。一言以蔽之,中國的詩歌,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值得珍視、也最值得驕傲的組成部分之一。
上一篇:舞蹈·中國古代的舞蹈
下一篇:建筑技藝·中國園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