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國古代的舞蹈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它擁有豐富的舞蹈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傳統。作為中華文明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舞蹈也隨著歷史的進程,向前發展,在不同時期中,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在原始社會,舞蹈具有社會性,在人們組織散漫,生活不安定的情況下,需要有一種社會感應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所以原始舞蹈總是集體性的,并且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常常是勞動生活的再現,模仿采拾的動作,模仿狩獵對象的動作,模仿戰斗的動作,模仿耕種和畜牧的動作。原始舞蹈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反映了男女愛情生活,祭祀祖先和圖騰崇拜。也是原始舞蹈必不可少的內容。
原始社會解體后,進入奴隸社會,從此圖騰崇拜開始和巫術迷信相結合,因而就產生了巫舞。巫舞由巫師表演,巫師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橋梁,在巫術中,歌和舞被利用為巫術的手段,制造出一種神秘氣氛,以保證巫術的成功。巫舞比原始的圖騰舞蹈前進了一大步,它從比較粗糙的集體舞轉向了專業、個人的舞蹈表演,而且還表現神話中的人和故事。奴隸社會還出現了優舞。優舞在階級社會中,貢獻了豐富多彩的舞蹈藝術,從春秋至秦漢,都不斷發現優舞的記錄,優舞中的侏儒舞,曾遠去羅馬,與羅馬的雜技魔術家做了東西方藝術上的交流。優舞在封建社會還充當宮廷供奉的角色,為上層社會所喜愛,見于不少文人的歌詠。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各民族文化大混合的時期,在歌舞藝術上也交融發展,中國樂舞文化經過這一動蕩的時代,在漢魏傳統樂舞基礎上增加了新的血液,得到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一些帶有情節性的舞蹈,如《蘭陵王舞》、《踏謠娘》等,為中國舞劇開辟了道路。在民間歌舞方面《吳歌》、《西曲》是盛行于長江流域的南方歌舞,北朝更重胡樂胡舞。中、外各族樂舞的傳入和與交融和新型樂舞《西涼樂》的產生是這一歷史階段樂舞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此外,在動亂的年代,佛教得到了適應發展的土壤,部分民間樂舞被涂上宗教色彩。隋唐時期,南北統一,南方與北方的樂舞也統一于樂部。其中胡樂成分所占比重較大,從宮廷至百姓,相習成風,如《胡旋》、《胡騰》、《柘枝》之類,遍及各地,中國西北各少數民族的舞藝,幾乎都風靡于唐代的長安。唐代的教坊,匯聚培養了不少杰出的樂舞人才,創制了不少優秀的樂舞節目,如《霓裳羽衣舞》、《劍器舞》、《破陣樂》等,都達到很高的水準。到晚唐五代時,封建統治權力再度衰弱,地域分割,經濟生產隨之落后,文化藝術也受到打擊,有不少傳統的古代樂舞和唐代創制的大曲逐漸消失,宮廷藝人流落民間,教坊梨園之盛,也就一去不復返了。唐代是我國古代舞蹈藝術的高峰,宋代歌舞規模不如唐代,但在繼承唐代遺制的基礎上也有新的發展。宋代隊舞從內容方面看,比唐代有所豐富,唐代所盛行的大多是表現單純的情緒舞蹈,而宋代隊舞進而發展為表達一定故事內容的舞蹈。有些獨舞發展成群舞,如《柘枝》、《劍器》原來都是單人或雙人舞,而宋代把它發展成為《柘枝隊舞》、《劍器隊舞》,隊舞在形式上也有發展。宋代我國戲曲已發展為較完整的形式,奠定了我國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征。
宋代以后,中國的舞蹈藝術漸衰,邊疆各少數民族的舞蹈,也無過去隋唐時期交流的盛況。小說戲曲的發展轉移了尚樂舞的時代風氣,純粹舞藝遂不復發展,宋代已開始了院本雜劇,歌舞融入其中。到元代雜劇達到極盛,各階層注意舞蹈的就更少了。元代的宮廷中,曾作《天魔舞》,其它舞蹈殊少舉行,元、明為南北曲的戲劇時代,舞蹈為戲曲所代替,舞藝收攝于劇藝,舞人轉化為劇人,上自宮廷士大夫,下至市民階層,對戲劇有著廣泛的愛好。統治者對中國傳統的音樂舞蹈及民間歌舞,均不提倡,更未加發展。明初宮廷中的樂舞,皆用樂府小令雜劇為娛戲,清雍正帝改教坊司為和聲署。自唐以來繼續相承的樂舞機關,至此大為改變。清嘉慶、道光時期,演劇藝人曾翻新舞蹈和雜技,在都市中一度活躍,使中國前代遺留的舞藝,在此整個的衰敗期中偶有閃光。據清吳長元《燕蘭小譜》載,這時保和部雙喜官演的《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春臺部彭桂枝演的《福星照》中的仙姑,都以舞藝聞名。至于民間舞藝,則自宋迄清,《拉花姐》、《跑旱船》、《大頭和尚戲柳翠》、《高蹺》、《扭秧歌》、《花鼓燈》等不下數十種,各具鄉土特色,頗存古舞遺意。
中國近現代則產生了一種新的舞蹈形式——新舞蹈。20世紀20年代以后,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中國開始出現以反映現實生活為特征的新舞蹈藝術。抗日戰爭前后,一些國外留學歸來的舞蹈家,投身抗日戰爭,把舞蹈藝術與抗日宣傳相結合,創作出一批廣泛流行的舞蹈作品,與此同時,在解放區和根據地也掀起了以舞蹈形式向群眾宣傳的熱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反映現實生活的舞蹈更有條件發展,新一代的舞蹈工作者發揚新舞蹈創作傳統,以更廣泛的題材去反映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和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還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文藝政策,實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中國的舞蹈事業比過去任何時代發展得都好,1949年成立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倡導下又成立了一個專門上演和介紹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國歌舞的東方歌舞團,該團在國內外演出獲得很高聲譽。對外國外民族民間舞蹈及各流派的芭蕾、現代舞等舞蹈形式的學習,也有很大發展,中國的舞蹈事業正以蓬勃的生機,飽滿的熱情向前迅猛發展著。
上一篇:繪畫·中國古代的繪畫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中國古代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