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國古代的散文
散文的產生晚于詩歌,是語言和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文字是其產生的必要條件。從文學史的意義來看,中國最古老的書面材料——甲骨卜辭,可視為中國散文的雛形。商周兩代出現的鐘鼎銘文是早期散文的源頭。西周初年或殷周交會之際成書的《周易》,被文學史家視為最古的、有組織、有系統的散文作品。而最能代表早期散文成就的,是由戰國時人編輯而成的上古之書《尚書》,尤其是其中的《商書》和《周書》。
我國散文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春秋戰國時代。這一時期是我國社會形態急劇變革,各種學術思想極為活躍的時代,著書立說,或為記載史實,以資借鑒;或為宣傳某種思想主張,以圖救世。因此散文主要由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大部分組成。歷史散文本是古代歷史的記錄,重在敘事。在人物的刻畫,事件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文學性。《左傳》、《國語》、《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優秀代表作品。特別是《戰國策》極富文學色彩,后世學者認為是戰國時期不可多得的散文著作。諸子文章,以說理見長。雖不為文學而作,但文學色彩自現。各家著作,均有擅場。在文學意義上,最能代表先秦諸子散文成就的,當推《孟子》和《莊子》。《孟子》一書,感情充沛,大義凜然,行文極有氣勢。莊子為文,筆墨變幻莫測,本身便因敘述的意出塵外汪洋自恣而有一種特殊的美感,魯迅認為在諸子散文中無出其右者。他如《老子》、《論語》、《墨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也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秦代雖歷時甚短,卻也留下了一部很有價值的《呂氏春秋》和李斯的一篇《諫逐客書》。《諫逐客書》一文,氣勢奔放,說理透徹,辭采華麗而鋪張,是傳世的名作。
兩漢散文,有以賈誼《過秦論》和《陳政事疏》為代表的政論文,有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為代表的歷史散文,還有在楚辭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介于詩文之間、以夸張鋪陳為特征,以狀物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體——賦。兩漢政論散文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余波,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社會問題的關心和思考,于質樸深厚之中流露著作者充沛的感情。至于《史記》,則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在文史兩方面,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在文學創作方面,對后世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和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賦在今天,雖然少有人欣賞,但在漢代,卻是文學的正宗主流。西漢司馬相如和東漢揚雄是這種文體的代表作家。賦在魏晉時代發展為駢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精致的美文形式。不同于上述三種,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是作者抒發悲憤之情的杰出書信體散文,極富文學價值,影響了后世一系列表述人生志向和人生感慨的名篇。
較之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散文形式上豐富多了。檄、碑、誄、序、記、書信等各體文章,普遍都注意辭采,追求藝術性的美。特別是書信,出現了不少富有抒情色彩,語言精美的作品。魏晉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嵇康、陶淵明是散文成就較高的作家,南北朝的文章,以抒情小賦為主體。成就最高者為鮑照、江淹和庾信。散體文則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水經注》是一部地理著作,其中的景物描寫,很有文采,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山水游記。《洛陽伽藍記》則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文獻。
在唐代,最重要的散文成就是中唐時期韓愈倡導、柳宗元積極響應的古文運動。這一運動的宗旨是反對盛行于六朝及隋唐的駢麗文風,恢復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韓愈那些生動傳神的記敘文,感情充沛、真摯動人的議論短文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柳宗元的議論文、傳記、寓言均有佳作,但寫得最好的是那些筆調極為優美的山水游記。他們的創作實踐,顯示了散文在藝術表現上的優越性,使駢文失去了在文壇上一統天下的地位。北宋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人繼承并發展了韓柳古文運動,被后人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其中歐陽修、蘇軾的成就最高。尤其是蘇軾,他的各種文體包括奏疏在內,都有精妙之作。最能代表他散文成就的是隨筆、游記、雜記、賦等感情色彩較濃厚的文體。著名的《赤壁賦》可謂“精品中的精品”。蘇軾的散文代表了兩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南宋諸人中,以陸游的散文較有特色。
元明之際,散文和詩歌一樣,成就不高,鮮有佳作,但晚明小品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這類散文導源于蘇軾,徐渭、李贄為其先行,顯著開端于公安派袁宏道、中道兄弟,集大成者則是張岱。晚明小品背離了“唐宋八大家”所代表的古代散文的正宗系統,顯現出一種新鮮的面貌,表現出靈動的純美意境。
在清代文學中,中國古代曾經出現的各種文學樣式都有許多創作,都有一些優秀的作品。有清一代,駢文重又受到重視。一時作者甚眾,以汪中最有影響。與此相對立,繼承唐宋古文傳統,影響最大者莫過于桐城派了,但這一派的創作,甚少有可取之處。清中葉的袁枚的散文和沈復的《浮生六記》最有特色,上承晚明小品,對后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散文創作有較大的影響。
上一篇:古代教育·中國古代的教育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中國古代的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