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中國古代的散曲
散曲是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它是繼承了宋代以來民歌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少數民族“胡樂番曲”的精華,在金代“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當元代文人擺脫了對政權的依賴而與市民社會接近,從而也在相當程度上擺脫了傳統倫理的束縛時,散曲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能夠更自由更充分地表達其思想感情的工具,為他們的世俗化的、縱恣而少檢束的人生情懷找到了一種恰當的表現形式。散曲和雜劇統稱“北曲”,即后來所說的“元曲”,但雜劇是帶科白的歌劇;散曲沒有科白,和詞的性質相近,所以又叫“詞余”、“清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主要形式。小令是獨立的支曲,在元代又叫“葉兒”。小令的形式短小,自由活潑,一支曲子相當于詩的一首或詞的一闋,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和詞比較起來,小令的用韻加密,幾乎每句都要押韻,可以在本調之外加襯字。一支曲子有一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定著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每首小令隸屬于一定的宮調。如[滿庭芳]屬中呂宮、[天凈沙]屬越調等。小令專用曲調有五十個左右,如[山坡羊]、[憑欄人]、[天凈沙]等。小令常用以抒情寫景,代表作品是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全曲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繪出一幅秋郊黃昏行旅圖,抒發了天涯游子的悲苦心情。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一定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套曲”、“散套”,一般都有尾聲,并且要一韻到底。套數中間的曲調可以根據內容的要求在同一宮調內選用,調數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還可以任意增加句數,運用起來比較靈活。套數所用的曲牌,有的只有兩個,有的二十多個。套數無論長短,必須前后壓一個韻,不許換韻。套數常用的宮調有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商調、越調等。不同的宮調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有的有雄壯之感,有的有凄婉之情。每套曲開頭都有慣例,如南呂宮以〔一枝花〕為首,正宮以〔端正好〕為首。一般說來,散曲專用的套數約二十八套。套數可用以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敘夾議,如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作者借漢高祖還鄉的一些史實,虛構出一系列情節,用代言體的手法通過一個農村老百姓的視角和口氣,揭了劉邦的老底,詼諧幽默,生動潑辣,歷來被譽為元人散曲的杰作。
散曲里介乎小令和套數之間的是“帶過曲”,它原來是同一宮調里經常連唱的兩支曲調,如〔雙調〕里的〔雁兒落〕帶〔得勝令〕。帶過曲也有三支相連的,如〔南呂〕里的〔罵王郎〕帶〔感皇恩〕、〔采茶歌〕。帶過曲要求音律銜接,宮調相同,不得超過三個曲調。元人常用的帶過曲有三十四種。散曲在格律特點和語言風格上和詞有重要的不同。總括起來,散曲的格律特點是:在規定的格律中,它比詞來得富于變化;在規定的格律之外,它又允許較大程度的自由發揮。散曲在語言上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一是大量運用俗語和口語,包括“哎喲”、“咳呀”之類的語氣詞;二是散曲的句法大都比較完整,不大省略虛詞語助之類,句與句的銜接也比較連貫,一般在精煉含蓄方面不太講究;三是散曲常常通過一個短小的情節,寫出人物正在活動著的情緒。上述特點,形成散曲活潑靈動、淺俗袒露、使得欣賞者毫無間隔感的總體風貌。
現存最早的可以正式稱為“散曲”的文人作品,出于金末名詩人元好問之手。到了元代,眾多的文人加入進來,于是形成了散曲的繁盛。元代散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著名作家有關漢卿、王和卿、白樸、馬致遠、張養浩等。其作品與民歌比較接近,風格一般質樸自然,也有較多的社會內容。由于前期作家的創作熱情和創造才能,散曲很快呈現出鮮明、獨特的藝術魅力,奠定了它在中國文學中與詩、詞比肩而立的永久地位。前期代表作品有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雙調·夜行船〕《秋思》、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散曲發展到元代后期,許多作家的作品內容既遠離現實,語言也愈來愈幽雅工麗,逐漸喪失了前期散曲作家樸素自然的特點,偏向于追求藝術中的個性表現。代表作家有張可久和喬吉等。他們追求優雅的韻趣、精致的表達,向詞的風格接近。代表作品主要有喬吉的〔雙調·水仙子〕《重觀瀑布》和張可久的〔越調·憑欄人〕《江夜》等。散曲從元代興起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詞的功能。明代仍延續這個方向,曲盛而詞衰。從作家、作品及曲論著作的數量來看,明都超過了元。但明代散曲大多沿襲元人“嘯傲煙霞、嘲弄風月”的道路,而且愈走愈遠,他們更多地表現怡然自得的閑適情緒。只有到了明中葉以后,由于社會矛盾的尖銳,部分在統治集團內部遭到排擠的作家面對現實寫出了一些較有批判意義的散曲。明前期影響最大的散曲作者是朱有燉,他的曲作以音律諧美著稱,流傳久遠,但內容卻多求仙慕道,調情享樂的自白。弘治、正德年間,散曲有顯著的發展,知名作家有康海、王九思、王磐、陳鐸等。北方散曲作家康海、王九思的作品主要寫仕途中的風波險惡,抒情成份比較濃厚;而南方散曲家的作品則帶有更多的市井氣息,內容比較寬泛。嘉靖前后,為明散曲最為興盛的時期,出現了眾多的名家,作品風格更為多樣化,著名作家有楊慎、馮惟敏、梁辰魚等。到了晚期,隨著民歌的越來越受重視,散曲漸漸衰退了。
上一篇:散文·中國古代的散文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