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文學
老撾文學歷史悠久,形式和內容豐富多采。老撾的古典文學可分宗教文學和世俗文學。14世紀中葉,老撾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響,產生了老撾最早的宗教文學,其中有一部分被刻寫在貝葉上,成為講經文學。《本生經》故事在當時傳誦最廣,是老撾宗教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頌揚保護神因陀羅的故事《因陀羅史》。
老撾的世俗文學也受到佛教和婆羅門教的影響。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經翻譯改寫傳入老撾,它的一些片斷被移植到老撾古典戲劇中。老撾的寓言故事集《娘丹黛》是在印度《五卷書》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詩體小說《祖父教育孫子》、《因特年教子》雖然基本上反映的是當時老撾的社會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但也貫串著佛教的教誨。
16世紀以后,老撾文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用老撾文創作的長篇敘事詩、散文體小說、戲劇等,其中有《桑信賽》、《占芭西敦》、《休沙瓦》、《蘇里馮》、《卡拉吉》、《娘登安》、《陶卡維》、《林通》、《蓋喬》、《陶庫盧》、《陶宏章漢》等,在這些作品中,宗教的影響逐漸減少,內容既有想象的成分,又帶有現實性,表達了人們善良的愿望,鞭笞世上的邪惡,伸張正義和仁慈。長篇敘事詩《桑信賽》是老撾古典文學中最優秀的代表作。
老撾的口頭文學是世俗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神話故事、傳奇、笑話、諺語格言、民歌民謠、對唱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健康樂觀幽默的情調,很少有外來的和宗教的成分,為人們喜聞樂見。這些口頭文學題材廣泛,有的歌頌青年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有的抨擊社會流弊,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愚蠢,贊揚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其中諷刺故事《薌茗的故事》流傳最廣,幾乎家喻戶曉。老撾的民歌民謠多種多樣,其中最流行的曲調是 “卡”和 “喃”,數量最多的是情歌,每當勞動之余或喜慶佳節,老撾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常常聚集在一起,通宵達旦地載歌載舞,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19世紀末,法國殖民者入侵老撾以后,老撾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一些較大的城鎮里,出現了腐朽的西方文化,民族文學受到排斥和摧殘。20世紀40—50年代,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一些愛國的文學工作者創作了許多革命文學作品,刊登在進步的報紙上。比較著名的作者有西沙納·西山、烏達瑪、坎馬·彭貢、宋西·德沙坎布等。
20世紀60—70年代中,老撾一批愛國的文學工作者寫了許多小說、詩歌、報告文學和回憶錄等,反映了老撾各族人民在抗美救國戰爭中英勇斗爭的動人事跡,較著名的有坎馬·彭貢的小說《奪槍》,陶奔林的報告文學《老撾人民的好兒子——西通》等。
1975年老撾解放后,老撾年輕的文學工作者在積極挖掘和傳播民族文學寶貴遺產的同時,不斷創作新的作品。老撾第一個大型的戲劇《祖國前進的步伐》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公演,在全國多次舉辦小說、詩歌、戲劇的創作比賽,繁榮了文藝創作,推動了民族文學的發展。
上一篇:緬甸詩歌
下一篇:芝加哥批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