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韓愈的散文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內容復雜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他的“雜著”或“雜文”,發揮了散文的戰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原毀》篇,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當時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詆毀后進之士的根本原因。作品立論鮮明,語言平易,雖多闡述孔子、顏淵、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見,而不引經據典,這是散文創作中的一種新的形式。他不顧流俗的誹謗,大膽地為人師,作《師說》,指出師的作用及相師的重要。他認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這種見解打破了封建傳統的師道觀念,對于我們今天也還有參考價值。他的《雜說四》篇,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賢才難遇知己,“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寄寓了他對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文章簡短明快,而多轉折變化,十分飽滿地表達了一腔的委屈。《進學解》和《送窮文》用對話形式,以自嘲為自夸,以反語為諷刺,對當時社會的庸俗腐敗,表現了一個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現實中不能妥協的精神。
韓愈寫過許多應用文,往往借題發揮,感慨議論,或莊或諧,隨事而異,實際也就是“雜文”。如:《送李愿歸盤谷序》借隱士李愿的嘴,對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場丑惡,作了盡情的刻畫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場丑態,窮形盡相,令人啼笑皆非。敘述用對比法,化駢偶為單行,流暢有氣勢。蘇軾很欣賞它,夸張地認為是唐代的第一篇文章,但它確是韓愈早期散文一篇有聲有色的力作。《藍田縣丞廳璧記》,實際是為“種學績文”的崔立之鳴不平,同時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還在許多書店里,為自己或朋友鳴不平,實際也是對封建科舉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訴和抗議。
用散文抒情,韓愈也是很成功的。《祭十二郎文》是前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的名篇。文章結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悼念亡侄的悲痛,感情真實,抒寫委曲,恰如長歌當哭,動人哀感。
在藝術風格上,韓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變化,而又流暢明快。皇甫湜說他的文章“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沖飚激浪,瀚流不滯”(《諭業》)。蘇洵也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書》)。當然,在韓愈的散文中,也有少數篇章,過于追求新奇或古奧,略有生澀難讀之弊(如《曹成王碑》),但這并不是他的主要方面。
上一篇:古代教育·韓愈
下一篇:繪畫·韓熙載夜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