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老子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相傳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后又為柱下史,通曉上下古今之變。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晚年隱居沛(今江蘇沛縣),躬耕壟畝,授徒講學。后西入關中,客死于秦。戰國時期,他的語錄廣為流傳,經環淵整理,成《道德經》上下兩篇,即今本《老子》。
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叫做“道”,也稱“樸”或“無”。把它作為世界萬物產生的總根源和變化的總規律。“道”是混沌未分、無象無物、原始的、永恒運動的、不可感知的萬事之宗。老子認為,“道”的法則及運動形式是宇宙間最理想、最完善的存在模式。這個法則是“自然”,這個運動形式就是一種封閉式的往復循環,“周行而不殆”。“道”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即一切事物都寓于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中,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認識事物發展的總規律要用透徹的思維去分析。老子認為只有保持事物的弱小屈辱地位,才能避免物壯則老、榮顯則亡的壞結局。老子認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無為而常不為”,主張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勸諫統治者減少政事活動,薄稅斂、輕刑罰、慎用兵、尚節儉;讓人民陷入無為之地,使之不能為或想有為而不敢為,在經濟上毀掉一切巧利之器,視黃金為糞土,在精神上去掉一切知識。老子的社會理想是“小國寡民”。這個社會是“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思想后來被稱作是“人君南面之術”,因為其中有些話成為后世統治者玩弄權術的秘訣。老子的思想是唯心中包含有唯物的成分,辯證思維中露出了形而上學,反動中又有進步的因素,給人以智慧,更教人以權詐,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莊子是其門徒,也是最偉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上一篇:歷代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
下一篇:古代教育·胡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