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游泳
《周易·泰卦》有“包荒,用馮河”的記載。意思是把匏(包借作匏)瓜挖空,用來渡河(馮與淜同聲)。《玉篇》:“徒涉曰淜”。這是一種不用船只,把挖空的匏瓜系在腰側(又稱“腰舟”)而渡河的方法,類似今天的用救生裝置游泳。古代的這種“嬉水”方式也要先經過嚴格的訓練,這是我國較早的記載有關游泳方面的內容。在春秋戰國頻繁戰爭中,水戰亦成為重要的戰斗方式。《六韜·奇兵篇》:“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強弩長兵者,所以水戰也。”對水戰將士要求有較高的游泳技巧。出土的戰國“燕樂漁獵攻戰銅壺”及“水陸攻戰紋銅鑒”等文物,描繪了戰國時水戰的情景,有穿梭于魚群中的游泳者。《管子·輕重甲》記載:春秋時齊國欲攻打北邊的孤竹離枝(今河北盧龍南)小國,又恐善于水戰的越國乘虛偷襲,決定做好水戰的準備。丞相管仲指揮建造一個大而深的水池讓士兵練習游泳,并重金獎罰,善游者賞千金,不能游的罰千金。果然,在越國進犯齊國時,齊國已具水兵五萬余人,在曲薔一戰大敗越國。《莊子·達生》記載孔子及學生在呂梁看到“懸水之十仞,流沫四十里”的瀑布中“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派弟子追出很遠救起,那人披散著頭發,高聲唱著歌。然后告訴孔子他游泳的秘訣“與齊(水漩渦)俱入,與汩(上涌的漩渦)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即按著水流運動的規律來游泳。西晉將領周處(?297),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南)人,年輕時,曾“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數十里,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處果殺蛟而反。”(《晉書·周處傳》)周處與蛟搏斗,經過三天三夜幾十里行程,表現了非同尋常的游泳技術。宋代時游泳原是軍事訓練項目,是水戰時的一種技能,但在北宋和南宋的歌舞升平中,游泳成為了皇帝貴族娛樂的項目,南宋時到錢塘江觀潮和游泳健兒參加弄潮表演的有數萬人之多,“傾城而出,車馬紛紛”。“江干上下十余里間……雖席地不容閑也”。(《武林舊事·觀潮》)游泳表演成為宋代的一個重要娛樂項目,隨之社會上出現了專業的游泳藝人,有“弄水啞八、謝棒殺、畫牛、僧兒。”(《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大批游泳專業藝人的出現,推動了游泳技術的發展。
上一篇:繪畫·游春圖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澶淵之盟